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学园地 > 审判调研
立案“容缺”机制补齐短板 提升金融机构诉讼服务体验
作者:西湖区法院 刘凌雄 魏昆  发布时间:2023-01-10 15:05:00 打印 字号: | |

西湖法院网讯  为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金融机构诉讼服务体验,让金融案件当事人少跑腿,切实增强当事人的司法便利度和满意度,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推行立案“容缺”受理机制,补齐了立案工作的短板,提高了立案流转效率,受到了金融机构的一致好评。

据悉,该庭集中审理南昌市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高新区涉金融一审民商案件,包括证券、期货交易、信托、保险、票据、信用证、金融借款合同、银行卡、融资租赁合同、委托理财合同等。涉金融类案件的特点有:一是批量性案件众多。即案件主要是同一原告、不同被告的类型化案件,由于案件基数巨大,金融机构准备诉讼材料工作繁重,常常容易遗漏诉讼材料。如果立案材料不齐全,一定程度上导致立案时间过长甚至立案困难。二是相关证据的时效性较强。部分证据在开庭时候提供更符合客观事实,比如欠款余额表、交易明细等证据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庭审当天的欠款数据较为准确。而准备立案材料时的相关欠款数据,在庭审中可能发生变化,不利于查明事实。

基于以上原因,该庭尝试实行立案“容缺”机制,即金融案件的当事人提交的立案申请材料,只上传起诉状、主体材料、诉请主要依据以及能确定管辖法院的基本材料,其他必要的证据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补正的材料以及补正期限的制度。立案“容缺”机制适用以来,一方面,为金融机构立案提供了便利,避免了同一证据重复提交,简化立案手续;另一方面,配合无纸化立案工作需要,无纸化扫描、网上立案工作统一由法庭在收齐材料后一次性完成,大大减轻了金融机构的负担和诉累。

以司法温度化解群众急难愁盼,完善金融诉讼服务举措,优化当事人诉讼体验,一直是金融法庭的追求和实际行动。立案“容缺”受理机制,补齐了立案服务的短板,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人民群众从内心感受到法院司法的温度,践行着该庭切实服务金融、护航金融的初和衷承诺。


 
责任编辑:李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