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札记
浅析信用卡分期业务的风险防范
作者:西湖区法院 陶志明  发布时间:2022-09-26 15:26:53 打印 字号: | |

西湖法院网讯  信用卡分期是指持卡人使用信用卡进行大额消费时,由银行向商户一次性支付持卡人所购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资金,然后让持卡人分期向银行还款并支付手续费的过程。银行会根据持卡人申请,将消费资金和手续费分期通过持卡人信用卡账户扣收,持卡人按照每月入账金额进行偿还。信用卡分期业务在促进消费、支持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越来越面临着传统手段无法有效防范风险的问题。

据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统计,该庭2022年前六个月信用卡纠纷收案2565件,较2020年及2021年同期收案的1640件、1677件,分别同比增长2.3% 、52.9%。数据表明,随着各大银行之间恶性竞争、侧重营销的发展模式叠加疫情影响,信用卡分期业务违约风险加大,大量案件涌入法院。

经分析,信用卡分期业务存在以下法律风险。第一、打着免息旗号容易“踩坑”。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推出早期,银行往往打"免息"的旗号宣传,的确有不少市民"上当"。事实上,免息不免费,只不过是叫法不同而已。专项分期业务系客户以某种需求(购车、家装等)提出分期申请,由银行核定专项分期额度,分期资金在合作商户专用pos机一次性刷付或一次性直接受托支付至交易的对手账户。专项分期模式存在弊端,一方面规避了严格的贷款“三查”管理要求,降低了客户准入门槛,简化了审批流程;另一方面,将贷款利息收入转为中间业务收入,相关手续费率偏高且不透明。总体而言,一般信用卡分期付款1年的手续费要低于年18%的取现利息,高于银行1年商业贷款利息5.31%。值得一提的是,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去年以来多次下调,但信用卡分期付款手续费和取现利息的标准却鲜有变动。

第二、资金流向缺乏监管容易失控。现金分期,是信用卡取现或授信资金直接转入借记卡、分期归还的业务模式。除汽车专项分期用途相对可控外,大额现金分期一般就不指定用途,且分期业务隶属银行信用卡管理部门,贷后监控以大数据为主,用途管控难度较大。少数持卡人违反相关规定,在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情况下,以假合同、假协议骗取银行分期业务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投资等非消费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房地产、证券投资、理财、其他权益性投资及其他禁止性领域等,一旦投资失败,无法返还借款本息并面临败诉风险。

第三、逾期违约风险较大引发诉讼。信用卡额度外专项的消费分期或者现金分期,是不受信用卡普通额度限制,且属于银行对优质持卡人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并非任何持卡人都可以拥有,一般可高达5~10倍,上限至50万甚至100万元。然而,部分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客户没有提供适当担保、收入状况没有明显改善、信用信息没有一定积累等情况下,仅因持卡人有短期高额用卡需求,或者仅通过拨打银行信用卡客服热线申请、上手机银行申请等方式,就随意调高授信额度,明显缺乏放大信用敞口的支撑,大大增加了违约风险。

由此可见,信用卡分期虽有免保证人,手续简单;定时定额,付款轻松;付款随意每月还款额度任选;更多选择付款方式的空间等等诸多好处,也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风险。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一方面,完善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金融机构切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完善消费金融监管制度,强化对资金用途的管控与监测,对违规将信贷资金流入非消费领域的不良记录纳入社会征信体系,给予必要的惩罚。同时,金融机构自身要加大信用卡分期业务风控管理,尤其是在客户准入、授信审查、额度调整和贷后管理等方面加强风控,引导商业银行健康有序发展分期业务。


 
责任编辑:李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