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法院网讯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自控能力弱,有较为强烈的猎奇心理和盲从心理,容易成为各类毒品的潜在侵害对象。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2019年以来,江西法院一审共受理容留未成年人吸毒犯罪案件41件涉未成年人89名,其中2019年21件涉未成年人46名,2020年16件涉未成年人34名,2021年4件涉未成年人9名。为此,筑牢禁毒防线,守护少年成长,为孩子们撑起“防护伞”已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错误人生观导致孩子沦为毒品“俘虏”
经调查发现,好奇、无知、错误的人生观,以及坏人的引诱与唆使,是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吸毒的重要原因。加之未成年人自制力和分辨力较差,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类新型毒品,往往无法分辨、难以抵抗,有的孩子不幸沦为毒品的“俘虏”。经分析,容留未成年人吸毒犯罪具有以下特征:
——未树立正确人生观,自控能力较差。上述案件所涉未成年人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及以下,年龄16周岁以下的29人,占比33%;年龄16到18周岁的60人,占比67%。他们大都生活环境差,法律意识淡薄,疏于自我防护,自控能力较差,未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或是出于精神生活空虚,或是出于好奇,或是被犯罪分子蛊惑,对吸食毒品行为的危害性以及法律后果缺乏明确的认知。如江西省分宜县人民法院审理的林某、罗某容留他人吸毒案,林某、罗某在宾馆开房后,邀请未成年人袁某某、林某某来玩,林某、罗某免费赠与“冰毒”一起分享,袁某某、林某某涉世不深,好奇心强,对免费的毒品来者不拒。
——容留场所较为隐蔽,犯罪行为多发群发。容留他人吸毒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就在于其为吸毒行为提供了庇护,使之难以被外人发现和逃避相关部门的处理。犯罪分子容留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吸毒犯罪中,地点选择普遍比较隐蔽,难以发现。有的在自己临时租借的场所内容留,如宾馆、KTV、酒店、咖啡厅等,有的在自己较为熟悉且私密的场所容留,如自己家中、出租房、机动车内等。有的犯罪分子多次发生容留他人吸毒,一次容留十人甚至数十人集体吸毒,社会危害性极大。
——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对罪与非罪缺乏认知。相对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等传统毒品,新型毒品主要是指人工合成的精神类毒品,如“摇头丸”“K粉”“冰毒”等。此类毒品在酒吧、KTV等经营场所时有出现,经营者对发生在本场所的吸毒现象视而不见,不制止、不报告,甚至为了招揽生意,为吸毒者提供便利条件。而容留者对此类新型毒品存在错误认识,认为新型毒品不是毒品,同时也错误地认为容留未成年人吸食“冰毒”等行为并非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教育打好未成年人涉毒“预防针”
毒品的危害毋庸赘言,毒品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世界性公害。最高人民法院多次发布毒品犯罪典型案例,特别是吸毒人员容留未成年人吸毒的案例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根据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根据中国禁毒网权威发布,毒品分为传统毒品、合成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新型毒品),其中最常见的主要是麻醉药品类中的大麻类、鸦片类和可卡因类。
然而,相关案例折射出未成年人未能形成对抵御毒品的足够免疫力,甚至对毒品及其危害一无所知。因此,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和能力,是预防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家庭教育是预防毒品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长不仅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更要做好榜样,不沾染毒品;同时监督孩子远离毒品,掌握新型毒品的危害及相关禁毒知识,成为孩子拒绝毒品的第一位老师。另一方面,学校担负着培养人的重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决对毒品说“不”,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门与学校要切实担负起责任,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毒品的危害,增强远离毒品的心理防护能力。
构建联动保护机制守护无“毒”家园
消除毒品对未成年人的伤害,不仅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应有之义,也是巩固和扩大社会禁毒成果的内在要求,关乎“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须全力以赴、久久为功。
除了加强家庭、学校教育外,还需着眼于构建禁毒工作联动保护机制,加快形成党政牵头、法治引领、公众参与的禁毒工作新格局,共同创建“无毒社区”,守护无“毒”家园。
党政牵头高位推进。政府部门是未成年人禁毒工作的主导力量,要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禁毒工作责任,切实织牢“人财物”三张保障网,组织、指导和协调好社会各界和相关职能单位参与到禁毒工作中来。
司法利剑根除毒瘤。司法部门应坚持毒品问题“零容忍”“零懈怠”,严打各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构建整体禁毒格局。公、检、法协同作战,形成涉未毒品案件快侦、快立、快诉、快审、快判、快结工作机制。公安机关应始终保持对涉毒犯罪的高压态势,突出打击重点,提升犯罪成本,使涉毒犯罪冒头即打、无处藏身;检察机关应厉行禁毒方针,着重加强新型毒品问题巡查和预警监测,及时研究立案追诉标准和法律适用标准;人民法院要将禁毒工作与少年审判、审判职能延伸紧密结合,加大审判指导力度,统一执法尺度,确保依法从严打击。
全民参与协同作战。以新闻媒体为平台,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市民,多渠道、全方位开展禁毒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法治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采取讲法治课、报道典型案例等形式,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拒毒意识。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告诫未成年人珍爱生命,自觉抵制毒品,大力营造全民禁毒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