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法院网讯 随着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商业银行线上金融案件呈快速增长趋势。该庭挂牌成立以来,新收各类金融案件31214件,其中线上金融案件5400余件,占比达17%左右。经调研后发现,线上金融调撤率普遍不高,一直在10%左右进行低位徘徊,一定程度制约着审判质效的提升。
主要原因有:一方面,线上金融案件送达周期长。线上金融案件的借款人不再局限于本地区,而是遍布全国各地。借款人或系外地户籍,或因职业变化、搬迁等原因已经变更地址,法院在尝试直接送达、电子送达、邮寄送达等方法后仍无法送达的,只能启用公告送达,势必延长诉讼进程。同时,线上金融案件相关电子合同文本大多由各大银行总行统一制定,普遍缺乏相关司法送达地址条款的内容,未增加约定传真号、微信号、电子邮箱、手机短信等“电子送达地址”,导致“线上”信用卡案件诉讼文书送达成功率和到庭率不高。
另一方面,双方调解意愿不大。线上金融案件受理后,部分当事人在借款合同上留有地址确认,邮寄送达即视为送达,但事实上并未收到诉讼文书。部分当事人即便收到诉讼文书,因为没有还款能力,消极应诉,线上金融案件实际到庭率不高,大部分当事人无法到庭参与调解,导致调解率不高。同时,金融案件调解工作开展的前提是委托代理人取得银行的特别授权,或是因为调解要给予借款人作出一定的让步、或是因为银行内部调解审批流程繁琐、或是因为担心借款人违约后内部追责,进入诉讼程序后,银行一般不愿意进行调解,也进一步限制了金融案件调撤率的提升。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一是加大宣传。普及商业银行线上金融案件诉前约定司法送达地址制度最大限度提升诉讼文书送达率。人民法院应通过金融座谈会、新闻媒体、典型案例、司法建议等形式,向商业银行提出倡议,鼓励和推广诉前约定诉讼文书送达地址。
二是创新机制。完善多元化解机制,引入金融纠纷调解组织帮助化解金融纠纷。邀请金融专业知识的人员、律师参与调解,探索完善金融审判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督促金融机构在诉前强化风控意识、债权追索前置、采取多元催收,既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又营造良好经商环境。
三是延伸服务。借助金融机构“巡回审判点”和“调解中心”等平台,选择典型案件赴金融机构巡回审判、开展法治讲堂等延伸司法服务,引导群众树立诚信意识和良好的个人信用,营造知法、守法的社会环境,达到事半功倍、驱动创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