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各地法院积极响应、深入贯彻中央“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精神,持续深化司法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强化司法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职能作用,主动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司法支持和帮助。本文仅以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相关做法为例,谈谈金融法庭如何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司法支持和帮助。
2018年10月8日上午,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在西湖法院桃花法庭挂牌成立,集中管辖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等地方的金融案件。成立以来,南昌第二金融法庭通过深化诉源治理,机制体制创新,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强化司法职能等措施,金融审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能动司法的生动实践,积极营造了良好的南昌金融法治环境,有力维护了本地金融稳定和国有资产安全。
一是深化诉源治理模式,诉前分流大量案件。化解好社会矛盾尤其是涉企纠纷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非常重要组成部分,诉源治理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立足集中审理金融案件的机遇,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定期将金融机构“请进来”,通过专业座谈会的形式,督促金融机构在诉前强化风控意识、债权追索前置、加大催收力度,研判金融案件存在的问题,帮助金融机构防范风险,堵塞法律漏洞。在金融机构成立金融审判巡回点,安排法官“走出去”驻点,适时邀请金融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调解,并选择典型涉企案例公开巡回审判。通过上述措施,金融机构提升贷款收回率达10%以上,大量涉企金融案件化解于诉前,既能减轻法院的案件办理压力,又能使涉企业得到快速有效处理。
二是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提升金融审判质效。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法院更好地发挥审执职能,公平公正、高质高效办理好每一个案件,切实提升法院案件质效。为此,在审理方式上,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将秉持 “崇法、笃实、创新、服务”的理念 ,贯彻“一体两翼”金融审判工作思路,即以“分调裁”工作机制为主体,以“类案专审”和“信息化”作为两翼,大力推行集约化、模块化、要素式、智能化审判,通过立案、保全、审判、执行一站式服务的审判模式 ,全面促进金融审判。同时实行周末法庭、节假日法庭、夜间法庭、巡回法庭等便民、利民诉讼服务措施,工作成效和审判质效显著提高,近年来收结案数连续位列江西省人民法庭第一,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三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拓宽营商环境广度。为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好的司法保障,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为金融审判插上信息化翅膀。在立案环节,开通“金融案件快办系统”、“农银e缴费平台”、“电子签章系统”、“远程视频开庭”、“数字法庭系统”、“网上预约立案、案件查询”、“诉讼服务短信平台”、“无纸化办公网络”等信息化手段,使诉讼由“线下”延伸至“线上”,让当事人从“实体”升级至“网络”,“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在送达环节,实行电子送达、集约送达、委托送达多种方式,并加推夜间送达、预约送达、假日送达等方式,极大地缩短了案件审理期限。在审理环节,运用大数据平台及科技手段,探索将审判工作化整为零,精细划分,形成一张审判规范的网络,汇聚成为模块化审判工作标准,实现金融审判的规范化、标准化。完成两套高清数字法庭建设,实现庭审设备的升级,高清数字法庭可以实现与审判业务系统数据互通、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庭审直播点播、远程庭审等功能,实现庭审网络直播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更广格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吸纳社会各界关注、监督、参与司法,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四是强化司法职能,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法院在保全查封、强制执行工作保持谨慎态度,要秉承善意执行的理念,尽可能通过协调、和解等手段帮助企业赢得生存空间。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针对审判中出现的“个案”,尤其是涉及民生类、涉民营企业案件,及时了解民营企业困难所在、发展所需,在保障金融债权的前提下积极予以帮助,切实解决民营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改变以往坐堂办案的做法,主动上门提供“私人订制”法律服务,坚持诉前调解、庭前调解优先,并将调解贯穿审判全流程,既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又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积极营造“尊商、安商、扶商”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法治环境。
综上,新时期的人民法院应大胆作为、积极作为、创新作为,主动将法院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思考和谋划,在优化营商环境的道路上奋力前行,是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各级法院必须要切实担起这份责任,用生动的审判实践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贡献更多更好更优的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