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法院网讯 为进一步推行“分调裁审”改革,妥善处理好大批量金融案件,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贯彻落实集约化、模块化、要素化、智能化审判模式,将金融审判全流程的工作任务归集管理、集约办理,力推案件批量开庭模式常态化,以集约化替代条块化作业,向新型金融审判模式要效率。
以近日该庭审理的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青山湖支行诉请的55件为例,均属于同一原告不同被告的类型化金融案件。该庭采用批量案件快速审理机制,就到庭的9个案件,法官先行组织原告代理人与9个被告合并审理法官依次核实原被告身份信息、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调解等,并邀请司法调解员参与调解,后该9个案件均当庭调解,调解率达100%。与此同时,法官助理与原告另一代理人就未到庭的46个案件在隔壁进行庭前会议,先行解决程序性事项,核实原告提交的证据原件,并加盖与原件核对无异章。法官调解完9个到庭案件后,未到庭的46个案件庭前会议也接近尾声,随后,法官对该批未到庭案件进行批量庭审,对庭前会议已经完成的程序性工作和举证质证工作不再重复进行,采取合并审理并结合要素式庭审的方式,根据要素表对没有争议的事实直接予以确认。庭审中只制作一份庭审笔录,分别列明原告和所有的被告,书记员注意区别明显地记录陈述的主体,避免记录错误。每个被告拖欠欠款的明细在法庭询问阶段逐个查明。经过一个上午紧张有序、有条不紊的庭审,实现未到庭的46件案件当庭宣判,到庭的9件案件全部当庭调解,提高了诉讼效率,实现了疫情期间审判质效和多元解纷工作的有力提升,取得了积极效果。
该庭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智能分流”+“人工识别”进行精准分案。建立“案由+要素”智能识别模式,对案件依据案由、标的、当事人人数三个核心要素,由系统自动识别、分案,实现案件首次分流。辅以必要的人工甄选,即配置1名审判经验丰富的非员额法官担任程序分流员,将简单案件分流到金融速裁速裁团队,将复杂、新类型金融案件分流至金融精审团队。通过精准分案,该批次55个金融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全部分流到金融速裁速裁团队。
二是优化配置,建造分调裁“强引擎”。积极破除立案、送达、执行、鉴定等制约审判质效的因素,探索各审判流程及相应团队的精诚协作、无缝对接,健全完善立保审执快速对接工作机制,减少管理内耗,提升审判质效。在原有的两个金融速裁审判团队的基础上,按照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1:2:2的比例,成立了第三个审判团队——金融案件精审团队,倾力打造立体化审判格局。该批次55个金融案件属于同一原告不同被告的类型化金融案件,全部分流给同一金融速裁审判团队批量审理。
三是采取“新举措”构建多元解纷机制。一方面,稳步推进“两个一站式”建设工作,落实制度管理,制定《委托调解、委派调解工作规定》,配强相关人员和添置配套设施。另一方面,争取金融监管部门支持,邀请5名具有金融专业知识的人员和专业律师、司法员参与调解,探索完善金融审判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督促金融机构在诉前强化风控意识、债权追索前置、采取多元催收,既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又营造良好经商环境。今年以来,提升金融机构贷款收回率10%以上,300多余件金融案件化解于诉前。该批次55个金融案件就是在司法调解员的参与下,与法官共同完成了案件的调解工作。
“以往批量案件从立案、保全、送达、审理到宣判需要半年以上,通过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集中,大力推进类型化金融案件集中处理,2个月基本上都可以拿到判决书,真正达到缩短办案周期、提升审判质效的目的。”代理该批55件案件的银行工作人员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