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法院网讯 近年来,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集中管辖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以东四个主城区的一审金融案件以来,收结案数大幅上升,连年位居江西省基层人民法庭首位。2017年受理各类案件4004件; 2018年受理各类案件6290件;2019年受理各类案件10391件,审结10336件,结案率99.47%,人均办案数1292件,成为江西省史上首家收结案双破万人民法庭。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收结案有所减少,受理各类案件2951件,仅为去年的51.3%;审结2797件,仅为去年的63.5 %;结案率93.05%,同比去年增加16.55个百分点。数字表明,该法庭“案多人少”的矛盾已极其突出。
面对新形势,该庭秉持创新意识,结合金融审判工作实际和特点,提出“一体两翼”金融审判工作思路,即以“分调裁审”工作机制为主体,以“类案专审”和“信息化”作为两翼,全面促进金融审判,并取得显著效果。
第一、以“分调裁审”工作机制为主体,打造金融审判快速通道。
一是加大诉前多元化解力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枫桥经验”坚持矛盾不上交的精神为引领,将其“就地解纷”的核心要义发展为堵塞法律漏洞、化解金融风险的源头治理,采取“请进来,搭建平台化解风险”、“走出去,私人订制法律服务”、“巧借力,善用巧劲助力审判”的方式,整合各方调解力量,推进全面、全程、全员“三全”调解,诉前分流大量案件,缓解了“案多人少”压力,节约司法资源,取得了案件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双提升的良好效果。2019年以来,该庭通过诉前化解金融案件300余件,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
二是完善“人工+智能”分案机制。一方面,智能分流,让简单案件驶入“快车道”。建立“案由+要素”智能识别模式,对案件依据案由、标的、当事人人数三个核心要素,由系统自动识别、分案,实现案件首次分流。另一方面,人工识别,合理分工用好“老司机”。在智能分流的基础上,辅以必要的人工甄选,即配置1名审判经验丰富的非员额法官担任程序分流员,将简单案件分离到金融速裁团队,将融资租赁、保理合同等专业性案件分流到专业化审判团队,确保“当天收案当天分流”。通过智能分流结合人工识别的手段,最大限度优化司法资源配置,该庭简单案件分流比例达90%,实行简案快审。其余近10%的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实行繁案精审。
三是构建立体审判格局。该庭加强对新型金融案件和审判当中疑难复杂问题的分析、研究和应对,形成金融案件“当简则简、该繁则繁、分流合理、提质增效”审判工作格局。组建两个金融速裁审判团队和一个金融精审团队,并配强配齐审判辅助人员。速裁团队在效率上下功夫,确保简案快审;精审团队在质量上下功夫,确保繁案精审。通过繁简分流机制,实现诉前分流5%的案件,简案快审分流70%的案件,繁案精审分流25%的案件,形成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的立体化审判格局。在提升金融案件审判质效的同时,通过分析评估金融态势、管控和防范金融风险、指导规范金融行业行为等方式,更加充分发挥司法对金融的服务保障职能,为金融机构保驾护航。
第二、插上类案专审之翼,构建快速运行新格局。
一是集约化审判,“批量处理”使审理更“快速”。此前,该庭实施“随机分案”制度,分别由不同法官审理并各自进行送达、保全、审理。金融法庭成立以后,案件数量大幅增加,“随机分案”制度已无法满足需求,特别是新案由、新类型的金融案件的数量与日俱增成为审判工作质效的“绊脚石”。为此,该庭探索审判流程管理环节的集约化运行,根据案件类型、审判流程等因素,将各审判点分散工作、平行运转、线状管理的模式打破重组,将集约化管理与专业化审判相结合,按照繁简分流的思路,通过各审判流程无缝对接、多个团队相互配合,这包括前期立案团队有计划集中统一立案,智能分流+人工识别精准分案,收转发e中心集中送达、集中排期,书记员提前电话核实到庭人员、法官助理提前起草判决书等,最终实现类型化金融案件集中立案、集中送达、集中庭审、集中宣判,达到了缩短办案周期、提升审判质效的目的。通过集约化审判,该庭最多一次集中批量庭审212多件金融案件,并实现当庭宣判。
二是模块化审判,“标准参照”促人员更“专业”。为了将新人迅速“打磨”成符合审判需求的“准审判人员”,该庭铁打的“模板”应对流水的“兵”,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制定出台了“模块化审判工作标准”。即对审判工作整合重组,精细划分,将审判流程分解成14个模块并制定对应的操作标准再编撰成册,统一审判中经常出现的程序及实体问题,实现每一个诉讼流程节点、庭审认定事实清单、裁判文书撰写均有标准规范可供遵循。该工作标准克服了以往“传、帮、带”,以老带新的效率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新途径,缩短培训周期。
同时,基于模块化审判工作标准,实现了审判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此后,随着专业化审判模式的推进,更多的专门法院或专业化内设审判机构、法庭将会陆续设立,势必涌现更多少年审判模块化、知识产权审判模块化、物业审判模块化等一系列的工作标准,为法院的审判经验知识管理和人才创新培养探索出一条新路径,铸就一批专业审判法庭的“金招牌”。
三是要素化审判,有的放矢”令审判更“精准”。要素化审判工作法,就是根据案件特点概括出覆盖基本事实的固定要素并制作了相应的庭审要素表, 交给当事人填写,并让当事人围绕这些案件要素来提供相关证据,进行举证、质证。该庭根据案件特点制作案件要素表及要素式、表格式、令状式等简化裁判文书样本。立案时指导原告填写要素表,并根据被告人数提供副本。送达阶段向被告送达传票的同时,一并送达要素表。如此,法官在庭审阶段根据原被告填写的要素表,对没有争议的事实直接予以确认,并直击争议焦点,着重于查清双方有争议的内容,做到“精准”、“精细”审理。同时,在裁判文书制作中,根据案件要素表适用简化裁判文书,对于没有争议的要素,法院直接认定,一笔带过;对于有争议的要素,法院才写明诉辩意见及证据和法院认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简单明了,重点突出。通过使用要素式法律文书,该庭判决书由以往的8页减少到4页,减少了50%左右篇幅,相较于之前更为“精炼”,得到了广泛好评。
第三、插上信息化之翼,为金融审判添加动力
一是网上立案24小时不打烊。针对金融案件特点,在江西高院协调下,由技术公司为金融法庭专门研发“金融案件快办系统”,实现了金融案件网上批量立案、批量审理、批量文书生成、批量结案等功能。目前,该庭已实现金融案件100%网上立案,24小时全天候立案,做到当日办、一次办、网上办、批量办,批量案件立案时间从之前多则几天、少则一天缩短到不到60分钟,平均一件案子立案登记时间从15分钟缩短到3分钟就能办好。
二是构建多元、规范的送达体系。依托江西省统一的收转发e中心,通过12368热线、电子送达和邮政ems入驻,构建统一诉讼材料收转发中心,改变过去诉讼材料管理模式,通过诉讼材料收、转、发事务集约化、智能化管理,实现诉讼材料类辅助性事务从审判工作中的完全剥离,在司法体制员额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有效减轻了审判人员负担。同时,通过收案立案、电子卷宗、材料转接、送达服务、语音识别、文书撰写、报结案件的融合,实现审判流程的再造。该庭实现了电子送达率100%,网上排期100%、自动生成送达文书100%,送达周期从以前的30多天,缩短到了现在的10天左右,最多实现一天送达300件金融案件的记录,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
三是推广线上诉讼服务。该庭坚持“好传统+高科技”,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推行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保全、网上庭审等线上诉讼服务。通过“云上法庭”平台,将庭审由实体面对面转变为“隔空传话”式的“面对面”,将传统庭审由线下转到线上,让群众足不出户打官司,为疫情防控期间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发生以来,该庭运用“云上”庭审模式,在线开庭、调解纠纷80件次,网上立案800余件,使智慧法庭在战“疫”中“大显身手”
综上,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率先开启金融案件跨行政区域集中管辖新模式以来,通过贯彻落实“一体两翼”金融审判工作思路,推行集约化、模块化、要素化审理工作机制,是缩短办案周期、提升审判质效的一重要手段。事实上,改革红利渐渐显现,该庭审判质效不断提高,形成高效运行新格局,在人员不增加、工作不延时、辖区案件不上交的基础上,实现了“双升双降”(收案量、结案率大幅提升,平均审理天数、发改率大幅下降)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一致称赞,形成了很多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