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札记
父亲
作者:吴凡云  发布时间:2020-04-07 11:10:03 打印 字号: | |


父亲是我值得尊敬的人。

父亲,就像三月的一首诗,散着芬芳,父亲给予我无比深厚,无比深沉的爱,它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和那份给予这人间的爱,又到清明了。淫雨的清明,想起了您,感觉父爱还在。

丰城县圳头乡和新建县松湖乡是两县交界处,我的父亲就出生在那,松湖乡的人们靠木工、泥工、做蒸笼人走南闯北而闻名于世。我的父亲吴世增(曾用名宽善里),做过木工,奶奶的用意,长大后要做个心里宽敞,心灵善良的人,生于1932年12月农历18日,爷爷吴永琪靠木匠养活全家六口人,奶奶的父亲在我的老家松湖开药铺,奶奶养大成人后嫁到家境贫寒的爷爷家,爷爷家五兄弟,当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被国民党抓壮丁……,大爷,二爷,五爷一去不知下落,至今了无音讯,那个封建年代男人长辫子,女人裹脚,奶奶是个小脚女人,生下四个儿女,父亲排行老二,虽然家境贫寒,无房靠借宿在人家家里度日,后来政府分出了土地,富农的房子,稍有能够遮风挡雨的两间房屋。爷爷奶奶想小孩不读书不行。而奶奶更是一个有远见的人,父亲慢慢长大后进入私塾读了3年书,尔后跟着爷爷学木匠,干了两年多。父亲有些文化,人也厚道、能干,后经我堂伯吴世华介绍在潢坊村公所当中队长。因为家境贫困家庭要全靠父亲支撑。父亲对家的呵护,对我们的慈爱,他的勤奋工作和劳动,令我以他为骄傲。他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当上了新建县义渡人民公社副社长。父亲还有个姐姐、弟弟和妹妹,弟弟吴世日从田南小学、丰城中学读书,1959年从丰城县中学应征入伍,家里的重担全落在我父亲一人肩上。

1953年9月17日,我父亲和母亲叶毛妹喜结良缘,1954年10月20日,生下我哥吴凡金,那个年代,计划生育又没有节育措施,沐浴想生个女儿的愿望如此强烈,女儿没有生成,反而生了八胎九兄弟。

父亲生性乐观,记忆里从没有难倒父亲的事,春,夏,秋,冬,他总是起的最早,赶去上班。记忆里,父亲就是一座山,一座需要仰视的山,我家庭的那种情形,也需要父亲为家付出许多。

父亲,吴世增,在五,六十年代靠工资20~30元,母亲一年挣不到200公分,一年下来只有20余元,养活奶奶和我们几个兄弟,叔叔在部队当上军官后,每月寄上20元给我奶奶,逢年过节还会给我家寄上20元给我家用,实在是苦不堪言。有了上顿不知道下顿有没有吃。这种情形,所以父亲就要为家庭付出许多,在我记忆里,父亲对爷爷奶奶是个大孝子,爷爷吴永琪56岁得淋巴瘤带去县医院,省城南昌到处求医问药,仍然无法挽救他的生命,享年59岁与世长辞。只剩下奶奶一人跟着我们过穷日子。大姑、四姑早已出嫁,叔叔在部队服役,一边工作,一边设法张罗我们的生活。当年是靠劳动力挣工分挣钱,谁家劳动力多,挣的工分多,钱就得的多。用这些钱去换回粮食,清楚的记得“文化大革命时期”,五,六十年代,公布欠账名单时,我父亲吴世增的名字也在其中,当时欠了900多元,相当于现在90多万余元,那个年代便是个欠账大户,然后我奶奶,母亲靠养猪、养鹅、养鸡、养鸭、种菜,加上我父亲的工资积累很快就还清了。

父亲是个平凡的,而在于我看来,父亲用他的智慧和平凡创造了不平凡的一生。

父亲出生时正是民国混乱时期,儿时他就养成了勤劳、忠诚的品质,村里人都很喜欢他,有什么事都会叫他办,后从事政府工作长达40余年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直至退休,老百姓都很拥戴他。

我的父亲是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义渡人民公社副社长的岗位上。他深深地懂得权力是人民给的,应该用来为人民服务,对待工作像对待责任田一样毫不马虎,不懈怠,任社长以来带领人民群众,战天斗地,获得过无数次的市,县"先进工作者","抗洪抢险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我家紧邻锦江,一年四季洪涝灾害频发,堤坝倒塌,干旱发生是常有的事,父亲除了正常公务外,只要有抗洪抢险的任务,他是首当其冲在第一线担任总指挥,因为他心里总是想着百姓的衣,食,住,行生命财产安全。我记得1965年春夏之交,老家堤坝出现泡泉,如不及时消除隐患,洪水将冲垮堤坝,将殃及附近几十个村庄,数万人的生命和万亩稻田被淹没的严重后果。父亲将自己家的门板和棉被,亲自下水堵住洞口,没有他及时发现和封堵,将淹掉万亩稻田邻村大部分房屋,甚至几百上千人被淹死。在冬季冬修水利建设时,他又要指挥全公社维修20余公里长堤坝,几万人老百姓挑土堵堤,向阳堤挡,药湖铁壁堤万人大会战都,看了他的足迹,他的初衷为来年雨季的到来不受淹,就是这样一个人民的好公仆,年复一年地战斗在抗洪、抢险、抗旱、冬修水利第一线,很少休息,大多是睡一个囫囵觉。由于成绩突出,当年被南昌市人民政府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称号。我的父亲吴世增,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走资派,万人批斗、游街,在家里参加劳动。从小父亲就告诉我遇到些压力时,要懂得吃亏是福。给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念,做一个有毅力,执着坚定的人。30多岁的人从农村出去干农活、种田、插秧、放牛是他的强项,村民都喜欢他,因为他性格开朗,不计前嫌,没有官架子,那几年的农村生活给父亲带来许多的思考。人活着就要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为百姓留下一个好名声,恢复工作后,任义渡人民公社木工厂厂长和松湖人民公社南湾水电站长,松湖镇民政干事。但他永远没有忘记是党和人民重新给他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我小时候,我常看到父亲带着许多干部到家里来开会,指导农业生产,也放到家里来讨论。后来,担任民政助理员,民政干部是联系特殊群体的桥梁和纽带,救助伤,残军人和困难群众是根本宗旨所在。父亲负责全镇数百户伤,残军人,特困群众的救助,发放衣被等物资,他都仔仔细细造册登记,走村串户,查实情,让这些材料带到县民政局,尔后将这些救济款和衣物领回镇里,亲自分发到他们手中,当我从部队回家探亲时,看到有的困难群众,表达对我父亲的心意,来时捎点鸡蛋带上一只鸡,我父亲看到后,坚决不肯收,并说,心意我领了,但东西我不能要,谢谢你们的好意。”这些百姓将救济款和衣物临走后,父亲常对我说,儿子呀!我就是这些人的主人,本身人家就很困难,鸡,鸡蛋,都是人家从口中省下来的,不能要,我是党和人民重新恢复工作给的权利,要清正廉洁,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才称得上真正的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父亲这些话和他这样为人民办实事的精神,我至今难以忘怀,值得“释怀”,给了我不忘初心跟党走的信心和力量。

父亲不仅在我成长的岁月里给我那双温暖的大手,更教会我做人,是我处人处事上的良师益友。记忆里,父亲就是那个扎根锦江固沙的木梓树,扎根大地不张扬,修电站,抗洪总是冲在第一线,身先士卒,永不疲倦,依然坚韧挺拔。父亲是一个进取的人,深藏高尚的品质和秉性。父亲是一道光,是代表着坚持的一种莫大的勇气,给我们兄弟们的一种精神财富。后来我读书年年得"三好学生"并当上班干部和宣传委员,1968年一批

"五,七"大军下放到我村,支援松湖药湖灭血吸虫,他参加过,锦江两岸的万亩稻田,父亲踩过。你曾用你的手为它着过色,他要让这里的乡民都变得富足。父亲多次婉言谢绝了上级调他进县城工作的机会,父亲守护着粮食,他守护的其实是一种真正的东方精神。父亲常带我去田间劳动,总是亲自下田去劳动并示范,让我从小就懂得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药湖早已建成了田园化,实现了光伏发电,让我更加明白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记忆里他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且上班从不迟到,对于边远乡村,为帮农户打赢脱贫战,那片土地同呼吸,一季又一季。他对于知识也无比的渴求,儿时,能看到父亲带回些报纸,经常在家阅读,自己写写报告。对于我们的学业也抓得紧紧的,我还清楚的记得我12岁时,那年我父亲在新建县松湖人民公社当干部,我生病在街上住,买来中药在大妈家煎药,并让我喝,中药味道重又很苦,所以难以下咽,父亲看见我不想喝,就放了一点红糖,让我慢慢的喝下去,父亲是怕我把功课给耽误了,在父亲的精心呵护下,我的病痊愈了,之后又回去读书。父亲的熏陶下,我时常也会写点东西。我的父亲就是这样,我们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做我们坚强的后盾。

父亲极其简朴,一生当中拿着市、县先进会上奖励的手提公文包和钢笔,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他用了又用,一件中山装缝了又缝,从来没换过,父亲啊,又到了清明,我在您的故事里读您,被您的跋涉感动。我在您用生命写进递进的句子里读您,你的生命就是这真诚的敲锣的鼓槌,传递着一份正能量。(另起一行)

2012年5月,我的父亲因积劳成疾,年事已高,离开人世。8年了,老人家没有享受到我们这些后辈对他的感恩和回报。这些孩子成家立业后,父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很多物质上的东西,但父母亲给了我们更多的精神财富。父亲啊!您就是前进路上照样我心灵的灯光,又像是春风般和煦。靠自己的做人,。做事的韧劲和拼搏精神,哥哥工程师、三弟,四弟,五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靠好的家风,父母给予的正能量的熏陶,成家立业当上了爷爷,除了孙子,孙女,父母亲延续下来的一大家已发展成50多人,薪火相传。父亲对爷爷奶奶给我们传递的尊老爱幼,孝悌关爱的美德,和他书写的传奇,奏响了生命之歌,激励我们敲响生活的强音,父亲我要感谢您。

我们会按照您生前教导我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做事的精神,永远为党和人民尽心尽责做人、做事。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再过些时候就是您的祭日,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已远,但您给我们的爱抚和帮助依然是人间最珍贵的宝藏——父爱深深几许,儿女难以报尺寸,有来生,我还要做您的儿子,让我好好的回报您!

父亲,我永远怀念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