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六字方针 切实解决执行难
西湖区法院执行局局长蔡锦芳在全省法院执行局局长培训班上作执行工作经验介绍
作者:章辉 张俊辉  发布时间:2019-10-21 15:09:17 打印 字号: | |


西湖法院网讯  10月17日上午,在全省法院执行局局长培训班的课堂上,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蔡锦芳作执行工作经验介绍。在介绍过程中,蔡锦芳局长提到的执行“六字真言”引起全体执行局局长的高度关注,并在当天下午集体到该院执行局观摩学习。

“六字真言”一字为“内”,在“内”字上使真劲,提升执行高度。执行局对内狠抓源头治理、内部协调和执行保障,推动建立“立、审、执一体化”工作机制,实行领导包案制度,遵循“包案到人、一包到底”的原则,成立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确定人员,定岗定责。同时对标对表,始终紧盯“3个90%、1个80%”核心指标不放松,努力实现执行工作良性循环状态和“3+1”核心指标高标准运行常态化和“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工作机制常态化。在工作中贯彻“同心”思想,推动“同心”实践,确保在执行工作中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

二字为“外”,在“外”字上求突破,拓宽执行广度。解决执行难不能靠法院一家单打独斗,也不能单靠强制执行这一途径。为进一步有效破解执行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解决执行难的综合治理工作格局,西湖法院着力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大格局。坚持依靠党委领导,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创新开展警法协作,纵深推进部门联动,解决了执行案件过程中“人难寻、物难找、财难查、执行协助难求”四大顽症。

三字为“有”,在“有”字出实招,强化执行硬度。依靠国家强制力实现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是强制执行的本质特征。西湖法院始终坚持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作为执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专项活动常态化、信用惩戒常态化、强制措施常态化、询价网拍常态化,多次开展执行专项活动,提高类型化案件执行质效,通过上限高、失信等手段,综合运用拘传、拘留、搜查、罚款等多种强制措施,督促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切实维护生效判决的严肃性、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四字为“无”,在“无”字上闯新路,助推执行速度。从2016年人均收案165件到2019年人均收案1040件,“案多人少”的矛盾愈发凸显。为了将执行人员从重复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从事执行案件办理的其他工作,西湖区人民法院斥资200余万元建成执行指挥中心,通过运用执行指挥信息化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全面管控案件流程,强化重点节点监督,随时掌握质效动态、密切跟踪案件办理进度,推动执行管理精细化,执行管理方式由“多头散乱、逐级传递、层层传达”逐步向“集约化、扁平化、可视化”转变。此外,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科学定位,制定了以团队化分段集约执行为主导的执行工作机制改革方案,推行团队办案模式,加强繁简分流管理,工作责任更加明确,工作效率也得到提高,执行干警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五字为“访”,在“访”字上下功夫,彰显执行温度。由于执行工作的特殊性,执行干警经常外出办案,办理查封、扣押、司法拘留等强制性的工作,客观上给当事人留下冷酷无情的印象。方便当事人找到案件承办人咨询案情、了解案件进展、提供线索、表达诉求,执行局制定了执行接待日制度,促进承办人与当事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了人民群众满意度,切实实现了沟通零距离、执行零障碍。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反映最强烈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建立执行回访案件梳理机制,有效改变了当事人对执行工作的偏见,减少了信访案件的发生。考虑到被部分执行人确实没有履行能力,执行局实行执行救助制度,两年来共发放司法救助金498635元,妥善化解了一批案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六字为“宣”,在“宣”字上做文章,提升执行热度。执行局在做好传统媒体宣传工作的同时,注重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新媒体,将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双重并用,围绕执行工作进展情况,选取公众关心的事件和问题,采集执行干警工作中的真实案例,一方面坚持正面宣传,“润物无声”地展现法院执行工作中的司法为民举措和法院干警先进事迹,传递法院正能量;另一方面加强反面宣传,通过多方媒体强力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有针对性的选取依法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和暴力抗执等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提升执行威慑力,促进当事人敬畏法律,自动履行法律义务。

“六字真言”不仅仅是西湖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的经验总结,更是执行局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想要打赢“切实解决执行难”这场攻坚战,唯有在省高院、市中院的指挥、领导下,在院党组的强力支持下,在全局执行干警的不懈努力下,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责任编辑:李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