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沐浴着新中国阳光出生的那一代。伴随着祖国辉煌的历程,我的梦想与祖国同行,不断地腾飞和成长。
1957年我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儿时我们晚上在小煤油灯下学习,心中总憧憬着能过上广播里讲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盼着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们的梦想。时隔四十年,仍然记得改革开放前,中国那段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的岁月。怎能忘记,父亲虽是位土改干部,但因家里小孩众多,一时无力养活。家里经济一直拮据,兄弟们的衣服是老大穿了老二再穿,这样轮换着下去,直到不能再穿为止。读书的钱也常是父母东挪西借。
我小时候就能吃苦,常去村里的木梓林摘果实晒干到那低矮建筑,公共设施很不完备的小镇。常需步行五、六公里,变卖后的钱用作学费。因为有梦想,要改变现状,也因为从小对军人的崇拜。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上了从军之路的。
我从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带着先辈们的荣耀,穿上军装。先烈们那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成为了我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党的培养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从一个士兵、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成长为一名军官,适逢其时,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起了我心中的风帆。那催阵的战鼓,激励着我跃马扬鞭 ,我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新的岗位上,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倾注在本职工作中,埋头苦干,扎实拼搏,力争第一,出色地完成了部队交给我的各项任务,由于自己的努力 和进步,几十年之后,我走上了部队的领导岗位。怀着对伟大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我在心底发誓,永远做党的优秀儿女,做共和国忠诚的卫士,立足基层建功立业,为家乡争光,为军旗添彩。
后来部队整编,我服从安排,成了一名武警部队的警官。我特别注重部队的军事技能训练和士兵日常管理军政素质的提高,我在部队是搞政治工作的,我深知,要给战士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有了这种信念,在部队只要有培训、学习的机会,我就努力争取。在部队期间,我攻读了多部政工理论方面的书籍,写下了许多政治学习心得,读书笔记,慢慢地我从一个不谙政治业务的门外汉,到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能说会写的政工干部。短短两年时间我就带出了一支先进连队,受到了上级首长的赞许。我还非常注重抓后勤工作,带领全团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以革命军人英雄壮举,使部队农副业生产上了一个台阶。看到部队由最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丰殷富实,我感到无比欣慰,而军人在和平建设时期表现出来的那种战天斗地的豪情感染着我。让我那种顽强拼搏,永争第一的激情永远不消逝。立足基层建功立业,从军官到警官,几十年戎马生涯,我总是主动关心,帮助身边的战友,手把手地教给他们军事技能,不断激发他们爱军习武的热情。我身体力行,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我常身先士卒,攻坚克难。我从排长、指导员、教导员、团副政委干到某武警部队农场政委。我“爱一行、专一行,”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处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部队期间,我荣记三等功4次,先后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基层干部标兵、福州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2013年2月,本人撰写的《西湖心里想着群众 行动感动群》获得全国普法办,中华全国法制协会共同主办的2011年度全国法制好新闻通讯类三等奖。本人2016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著作家协会、全国人事资质资格考核办公室授予《中国国家一级著作家》;2018年6月5日,由本人撰写的《肖某某非法处置查封的财产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典型案例等多项荣誉。回顾自豪和荣耀,始终相伴的军旅岁月,我自豪,我没有辜负祖 国和家乡人民对我的期待。
1998年,为了响应中央军委号召,精简整编,我回到了地方,此时,我目睹了神州大地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建高楼,筑围墙、造大桥、一架架“彩虹”飞驰山间。穷乡僻壤通了信息,工厂也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布城乡,铁路、高速路网纵横交错……,中国人正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富足与安宁。我触到了祖国经济发展的高速脉博,也感到了未来工作的压力,但我还是以军人的豪迈与自信回到了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加入了人民法官的行列,并且以部队养成的刻苦耐劳、虚心钻研的精神勇敢地担当起了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纪检组长的职责。后来担任 了法院的副院长。从一名操枪弄炮的军人,转向做一名法律工作者,这是艰难的门槛。但我始终坚持工作高标准,严要求,要干就干出一流的业绩。面对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我不畏缩,知难而进。过去,炮火硝烟年代,先烈们那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今天,追求正义,为祖国经济建设再立新功,做一名合格的法律人也成为我最大的追求和梦想。
我给自己定下了三个标准,一是吃苦流汗要比别人多,二是做出牺牲要比别人大,三是前进的步子也要比别人实。我深知,知识不单来自书本,更多来源于生活实际,我主动放弃节假日,上书店,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我还虚心向老法官学习审判实践经验,不懂就问,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发挥了我的专长,负责信息、宣传、调研工作,为了宣传法制,宣传人民法院为人民的宗旨,十多年来,许许多多个日日夜夜,春夏秋冬,我自学、钻研,伏案写作,讴歌工作和生活,勤奋耕耘。十多年来,不管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我一直坚持亲自到省内新闻单位送稿。工作时上班到整点,晚上加班超过零点。没有交通工具,我就骑自行车跑新闻单位,星期天骑自行车到单位加班。对待每一篇稿件,我总是反复推敲,多次修改,对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符号,认真审改、核对,尽可能减少差错,尽可能不产生歧义。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消费者报、中国老年报、江西日报、南昌日报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杂文、随想、札记及宣传调研信息等1万余篇,约千万余字。现在我被人民法院报、江西日报、南昌日报、老人报、育人报等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被省高院、市中院、市政法委、区委宣传部评为“宣传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4月31日,我被南昌市人民政府授予了“劳动模范”称号,本人业绩被收录《中国名人字典》和《中国吴氏字典》。我院也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人民满意的好法院”等多项奖励。这些都是和领导、同事的关心帮助分不开的。
70周年,祖国走过了风霜雨雪,走过了泥泞,跳上坦途。回眸70年周年,令人振奋。祖国有她70年英姿勃发的风韵,也有她改革开放40年花季的靓丽。今天,江西提出了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口号。南昌正在建设花园城市。南昌,夯实了基础增强了实力。雄伟的八一大桥横跨赣江。延续着英雄的旋律,连接起红谷滩的高楼大厦。南昌“八湖”、“两河”改造一新,熠熠生辉。南昌旧城改造进一步加快各项建设如火如荼。看南昌城市交通网四通八达,城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整治的街道,繁荣的经济。70周年,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民族富强的祖国,气宇轩昂挺立,展示着百舸急流的蓬勃生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信息化时代,实现了人手一机,一条贯通城乡的“信息高速公路”正一天天通向人们的生活。
70周年,伴着祖国成长,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回眸从军官、警官到法官的心路历程,我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70周年,我见证了祖国的巨大变化。人民军队日益强大,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同时也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改变,我以一个农村娃,历经一次次蛹化成蝶般的蜕变,最后成了一名人民的法官。这一切归功于党的培养,就像父亲经常教育我,我们来自贫苦的家庭,没有党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虽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我坚信在部队几十年来养成的吃苦耐劳,勤俭朴素、永争第一的秉性是不会改变的。
现虽然退休了,仍要发挥余热奉献社会,我一定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谆谆教诲,去为实现中国梦尽一份执着和坚守,尽一份民族复兴的担当,也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昌盛,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