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札记
平凡法官 不平凡的信念——学习李庆军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作者:汪彩霞  发布时间:2019-09-06 09:06:18 打印 字号: | |

9月3日上午,聆听了最高院关于李庆军法官生前事迹报告会,朝夕相处的同事、深入采访的记者、共谋过事的律师和相濡以沫的妻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李庆军同志生前工作、生活的点滴,呈现了李庆军同志短暂而无悔的一生。李庆军先进事迹感人至深,让人深受感染和鼓舞。

李庆军同志作为一名普通法官,在与病魔抗争的四年来,他没有因为自己是病人而享受特权,而是其他员额法官同样分案、同样办案,甚至办的案件更多、效果更好,李庆军同志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不忘初心、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诠释了一名法官的使命担当,用自己的有限生命抒写了对法律事业的无限热爱,用自己平凡的行为鼓舞和激励着一个个平凡的法律工作者。

一是学习他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在透析的四年里,他为了工作,没有选择效果更好的血液透析,而是选择了不耽误工作的腹膜透析;为了工作,他尽量选择晚上这种不耽误工作、但却更加疲惫的北京就医之路,甚至在就医返程后也都是第一时间回单位办案;为了工作,他在手术前的几个小时,还在不断向同事打电话,交代和沟通各个案件的细节……。这种不畏艰难、不知疲惫、忘我工作的热忱,赢得了同事、律师、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尊敬。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年轻干警,有的时候,我们因为“案多人少”矛盾突出,需要加班加点而牢骚不断;有的时候因为工作衔接不畅,相互扯皮而喋喋不休;有的时候面对当事人嘲讽谩骂而怨天尤人、心灰意冷。李庆军同志先进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一名普通法官对工作的“认真”,看到了一个病人对工作的“较真”,作为年轻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埋怨呢?

二是学习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为了办好一个证券案件,他可以先后到郑州大学、证券交易所等地请教专业人士。为了夯实自己的理论功底、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在自己短暂的一生,经历了老师、法官、西南政法硕士研究生的“折腾”。年轻的我们,有的以为捧到了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在工作逐渐变得不思进取、贪图安逸、得过且过,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法院逐年上升的新类型案件,墨守成规,凭着学生时代的“老底”就案办案。李庆军的先进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一名法官孜孜不倦学习的热忱。年轻的我们,更应该克服庸奢懒散,努力办好每一个案件,完成办案、调研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践行最初也是最终的法官誓言。

三是学习他公正不阿的品质担当。都说他是一个“三不”法官,或许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里,这似乎是一个不近人情,甚至与社会上格格不入的人,但是正是因为他面对至亲至友的“人情”,能够坚守他对法律、对法官职业的初心和担当。在我们的工作中,偶尔也会有朋友、亲人想借着工作的便利而行使方便,如果我们一旦首开先例,再要做到下不为例就很难。因此,如何在工作和人情间寻找平衡,需要我们在坚守法律公平公正底线的同时,积极做好一名法律的宣传员,向李庆军同志一样,运用自己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工作经验做亲朋好友答疑解惑的释明者,而不是个案的诉讼掮客。

四是学习他关爱他人的无私精神。在妻子眼里,他是一个完美的丈夫,不抽烟、不喝酒、不应酬;在父母面前, 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经常从老家结年迈父母到郑州团聚;在儿子面前,他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用自己的言行举证为孩子树立好人生的榜样;在同事眼里,为了不给同事和组织添麻烦,尽量让更少的同事知晓他的病情。他用自己的点点滴滴,尽力扮演好人生的每一个角色。作为一名法官,生活中我们也扮演了很多角色,有时候因为工作太忙无法而兼顾,从而对他们心存愧疚。然而愧疚恰恰是源于责任和爱,正因如此,当我们空闲时,更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去弥补家人、朋友曾经对我们工作支持和在生活中无私的付出。

 
责任编辑: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