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018年、2019年1-7月,该院共受理信用卡纠纷案件778件、2372件和2823件,其中,信用卡违约群体主要集中80、90后,近三年分别为405件,1281件和1608 件,分别占比52.06%、54.01%和56.96%。信用卡纠纷年轻化趋势明显。
该类案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流动性大,缺席审判比例高。一方面催收电话、短信不断,持卡人往往通过更换手机号码、频繁跳槽、玩失踪等方式消极应对。另一方面80、90后群体流动性大,申请表约定送达地址的送达成功率低,造成80%以上的案件缺席审判。二是消费欲望强,案件标的大额化。80、90后群体消费欲望强劲,尤其是随着网络消费日益便捷,进一步刺激了年轻人的购买欲望。从欠款数额看,涉案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案件,占信用卡纠纷总收案量的一半左右,上限大于10万元的案件,呈整体上升态势,2017年56件,占7.1%,2018年224件,占9.4%,2019年335件,占11.8%。三是后果认识不足,判决自动履行率低。对逾期不还抱着侥幸心理,认为银行找不到人就无可奈何,对后期法院执行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后果认识不足。目前,70%左右的案件要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由于发卡时审查不严,银行通常无法提供有效财产线索,加大执行难度。
该院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金融机构冲业务,审核不严。为了确保开卡量,部分金融机构对申请人提交的资料审核不严,降低了申请人信用的审核力度。另部分金融机构将信用卡办卡任务委托给第三方代为办理,第三方欠缺审核申请人资质的专业性,优先考虑业绩,审核更为消极。二是开卡和消费欠理性,还贷能力有限。为吸引信用卡办理业务,金融机构通过赠送小礼品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办卡,一些年轻人冲着礼品或者帮朋友完成业务,盲目开卡。另,大部分年轻人刚走上工作岗位,工作尚不稳定,收入偏低,往往过度提前消费、流动资金紧缺、家庭生活负担较重,信用卡消费除了用于日常生活的开支,还用于购买高档手机、奢侈品等分期付款,绑定网络购物,“以卡养卡”还贷等,一旦逾期则无力偿还。三是催收方式滞后,效果有限。金融机构在申请人欠缺还贷能力不足后,并不能第一时间冻结卡片,导致持卡人抱着侥幸的心理不断消费。一旦逾期后,银行还是简单通过电话和短信的方式催收,催收方式落后于现代化的联系方式。
该院建议:一是金融机构加大发卡审核力度。二是加强诉源治理,强化催收方式,提高金融机构债务回收率。三是年轻人要重视诚信体系的建设,审慎开卡,量力支出,合理消费。四是严厉打击金融失信行为,继续加强失信“黑名单”的公开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