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札记
自强不息书写沧桑多彩人生
作者:吴凡云  发布时间:2019-02-28 09:19:49 打印 字号: | |
  一、出生贫寒,辍学从军

  叶后迁,男,江西省新建县人,1956年6月15日出生在义渡乡楼下大队青下村一户贫困家庭。青下村,在旧社会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在当地流传的“十年播种九不收,一年丰收十年足”,说的就是青下村,加之那个年代自然灾害频发,村民民不聊生、穷人苦不堪言,能吃上口热饭竟是他最大的奢望。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奶奶牵着他出门,途中肚子饿着咕咕响,他就停下来不走了。奶奶问他:“怎么啦?”他低声哭着说:“我肚子好饿。”心疼孙子的奶奶深深叹了一口气,带着他立即赶回了家,二话不说把藏好的红薯拿几个出来蒸给他吃。当时的他,年纪还那么小,哪里会想到,那是家里省了好几顿的口粮,只记得那是他小时候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苦涩的岁月里,那种蒸红薯的味道直到今天他还记忆犹新,从小到大从未被覆盖。记忆里是饱经风霜的土地,汗水是最亲的兄弟。

  每当被问起为何从军时,总能勾起叶后迁那依旧清晰的回忆。五六十年代的青下村,农耕依然是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生产队正式劳力辛苦一天只能拿到8分钱,他家也不例外。父母亲每天闻鸡耕作、入夜而归,硬是靠着参加生产队劳动、养着两头猪几只鸡,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把他拉扯上了学。为了不影响他学习,父亲把家里的猪卖了,给刚上小学的他买了件棉袄过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破了就补,补好了再穿,这件饱含父爱的棉袄一直从小学陪伴他读完初中。直到1976年他读高中一年级时,虽然他除了上学,就是帮父母亲干活,但全家人的努力实在是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支撑,继续上学已然断无可能。为了家里人能有饭吃,他离开学校、加入生产队劳力,课堂读书的幸福场景只能在梦里给他带去些许慰籍。老人们讲:“天无绝人之路。”尽管时代的命运关上了叶后迁的求学之窗,却为他打开了从军之门。全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的热潮如期席卷了青下村,从军的念头萌生在叶后迁的脑海中。1976年12月,他报名参加兵役征集,体检、政审合格,应征入伍。

  应征入伍的叶后迁被分到湖北襄阳59055部队新兵连,经过3个月新兵训练,分配到武汉军区34629部队汽车五十五团二连,成为了一名汽车连队的列兵。无数英雄雪耻报国,做卫国志士的精神更鼓舞了他昂扬向上的斗志。虽然是在汽车连队,但他第1年并不是汽车兵,而是在部队农场锻炼,第二年才开始学习汽车驾驶,成为一名真正的汽车驾驶员。后来,还当上了副班长、班长。1984年1月退伍前,还代理了8个月的司务长。由于他技术娴熟,样样精通,多次受到营连嘉奖,得到了全连官兵的认可,连队党支部在1980年6月20日吸收他为中共党员。

  二、退伍返乡,从零开始

  在军队大熔炉淬炼了七年,他返回阔别已久的家乡,说话办事始终能让村民们感受到他骨子里为人民服务、带领大家致富的志气和魄力。叶后迁被村民们选举为青下村村委会主任。他是一个实干的人。能干事不在语言,他是一个埋头苦干又不愿多浪费时间的人。作为青下村村主任,他充分利用当年在部队农场锻炼学到的经验,结合青下村地处山区特点,田少荒地广,且耕作技术落后,广种簿收,粮食产量低,是那时农业生产的普遍状况。叶后迁带领村民打破原来的土地经营模式,荒山荒地上种植油豆作物。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大干苦干加巧干,上半年全村的早稻早豆获得了大丰收。但是,青下村村民长久以来靠天吃饭的本质属性,不是靠短期的努力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同年8月,青下村遭遇水灾,庄稼几乎绝收,但国家的征购计划仍要完成。巨大的压力,迫使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时下,全国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几年下来,有许多老百姓靠承包土地、果园、水塘发展农林牧副业生产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百姓靠劳动致富随处可见。所以他想,既然带领不了乡亲们发家致富,那只有背水一战,选择一种自谋职业求生存的路径。1984年底,他举家6口人来到南昌郊区象湖水产场(中央、省、市三级联营水产场),承包了12.4亩水塘,旱地3亩,他在水产场车队开车,帮水产专业户拉饲料,服务养鱼专业户,并参加了水产函授大学培训3个月,请专家到家里指导,并购买了有关养鱼书籍自学,专家和书本把叶后迁带进了养殖水产的大门。逐渐在养鱼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人家养四大家鱼,他就养特色鱼,如:美国鲈鱼、青蛙、法国边鱼、台湾锦鲤、日本白鲫、罗非鱼,还搞了一个试验基地,他养殖的水产成了附近的抢手货。并在南昌电视台“有话好好说”栏目做了一个如何养好特色鱼的节目,在四县五区养殖基地现场作了经验介绍。如何养好特色鱼,才能提高产量和质量,他概括了“穷养”、“富养”的方法,即:“穷养”传授的是经济条件不好方法,农家肥、割草、菜子饼、打点浮漂,年每亩1000斤以上;“富养”按科学方法,根据特色鱼的品种,投入饲料,按比例投放,及时做好防治病虫害,按季节投放敌百虫、漂白粉,杀菌之类的药物,从而起到预防的作用,年每亩1500斤以上,除停留在鱼塘存鱼,一年净收入6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加上养畜养鱼、家禽、种菜,还种了3亩地稻子,250余棵果树,收入一万多元,在池塘边还盖起了四百多平方米的二层楼,生活过得富足。一路走来,叶后迁始终用激情唱响着生活。

  三、永葆本色,自强不息

  叶后迁的人生字典里天生就没有输这样的字,只要自己认可的事,他都会去试试,去闯闯,活出不一样的人生。不去躺卧花荫里,幻想成为一只蝴蝶,要在弥漫的雨霁后,做擎起苍穹的彩虹。1993年,他参加了南昌市农机事业干部编制考试,并取得优异成绩,进入了郊区象湖乡农机站、水电站、交管站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先后担任了“三站”的站长、联合支部书记。当时的象湖乡,是南昌养鱼最大的基地,超过2500户渔民养鱼,管电难度相当大,盗电现象时常发生。如何从根本上根除盗电顽疾,不让国家的电受到损失,又要让每户养鱼户能正常使用电,确保家庭用电和鱼增氧均不受影响,在当时可称得上是相当难啃的硬骨头。为此,他横下一条心,抱着“宁愿得罪少数几个人,也不能让百户人不高兴”的坚定决心,大力推行家家户户单独安装电表。为了推行得下去,他先是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安装电表的现实意义,并首先在自己家里装上电表,然后挨家挨户亲自上门为村民安装电表。几经周折,终于将电表装进了用电的养鱼户家里,盗电现象自此大幅度下降。

  哪里工作难做,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就是这样迎着困难上,不向困难低头的人。2000年3月,叶后迁被组织委派担任南昌市西湖区桃花镇创建办主任。这个位置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桃花镇管辖的面积之大,人口之杂,商铺之多,是人尽皆知的,加之洪城大市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商家经常将货物堆积到路边,造成道路拥堵,卫生堪忧。他也注意到到集贸市场还有一些房子出租出去,“六小”食品卫生、茶座、旅社宾馆、饭店、理发店、浴室、食品商店等门口卫生不达标,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治理难度相当大。南昌创建文明城、卫生城,桃花镇创建办主任肩上的担子相当不轻。面对如此压力,他如履薄冰,有意向将弱项变强项,积极鼓励全民动员,专门成立督查机构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及时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严格执行奖惩措施,对不听劝阻者、不实行门前“三包”的人亮黄牌,采取强制措施,停水停电,做到路上要达标,不能有垃圾和障碍物,不放过一个死角和盲点。实行明察与暗访相结合,不打招呼,用四维照相机拍成视频,并在全镇干部会上播放。如:桃花一村建设路西口,有一个精神障碍者在路上住了8个月之久,创卫办联合民政、环卫、派出所四家联动,他主动送上自己的衣服,并将其送到精神病医院治疗,解决了一件创建影响市容市貌的一个难题。凭良心和道德办事,不改军人本色。他从不浮在上面,经常下去劳动。他踏踏实实做着对人有益的事,他和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治理治,重塑了桃花镇形象,在一次全市检查评比中,五个自然村、四个社区、四个农业村获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2006年11月,桃花镇被南昌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单位,他个人也因此被评为“先进个人”。在2013年创卫中,他付出了许多,他所获得的荣誉背后,是组织对他的认可与肯定,使其人生价值再一次得到了升华。

  高基尔说“人”、要做大写的人。叶后迁常说,“共产党员”要乐于奉献,才能对得起这个称号。从两脚泥走上城市大道,叶后迁更多的是感恩党。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退伍军人,一定要勤俭、朴实。无论何种环境,他在心中始终筑起一道防腐拒变的墙。面对纷繁的名利,心境淡然。他也是这样践行着的。

  “幸褔是奋斗岀来的,既然作出了人生选择,那就应该勇往直前”。叶后迁,从一个退伍军人到养鱼专业户、站长、创建办主任,角色不断转换,但他军人的本色,党员的标准,从未改变和降低,他也非常珍惜军人这个荣誊。如今,他已退休在家,一生生下一对儿女,儿子转业返乡工作,女儿在某社区担任副站长,一家三代,儿孙满堂,过着颐养天年的晚年生活。
责任编辑:李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