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是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也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窗口,处于社会治理的最前沿,承担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推进社会管理的不断创新,人民法庭既是重点亦是难点,在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担负着重大责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人民法庭在社会综合治理的作用,积极推动基层司法向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乡村振兴转型,不断提高运用“寻乌经验”预防化解矛盾、裁判案件的能力和水平, 对于维护基层安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人民法庭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普遍存在自我定位不够明确的情况,缺乏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法制宣传力度不够,司法为民意识不强,参与治理意识不强、基层基础建设薄弱、特色工作不明显等情形,笔者认为这是认识不够清晰,措施不够深入所致。
(一)法制宣传力度不够。公开审判庭审人员不多,辐射范围较小,未能发挥应有的警示作用。较少深入社区、乡间、高校等地巡回审判,以案说法工作不够扎实。新闻媒体宣传不够,干警怠于执笔进行深入调研和宣传,不能够紧密围绕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较为突出的问题,结合典型案例广泛宣传报道。
(二)司法为民意识不强。部分人民法庭忽略了便民诉讼这一如既往坚持的优良传统,仍停留在等案上门、坐堂审案的旧黄历,没有意识到巡回审判、假日法庭、夜间法庭、巡回法庭等便民、利民诉讼服务措施带来的实效,增加群众诉累,延长审判周期,没有及时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
(三)参与治理意识不强。部分人民法庭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审判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没有交集,不能自觉将审判工作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未能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创新形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四)基层基础建设薄弱。部分基层法庭基础设施落后,物质装备较差,审判法庭平均面积不足,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未能达到最高法院和住建部颁布的《人民法院法庭建设标准》。基层人民法庭布局不尽合理,配套设施跟不上,不能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五)特色亮点工作不明显。人民法庭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需要有示范意义的特色亮点工作作为引导,形成以点带面,以一传十的可复制的经验。而部分基层法庭存在工作亮点不突出、成效不明显的情形,制约着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
二、桃花法庭创新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工作经验
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桃花法庭位于南昌一江两岸心腹地带的西湖区桃花镇,辖区内部矛盾易发、多发、群发,尤其是物业纠纷、金融纠纷、房产纠纷、家事纠纷等诸多纠纷大量迸发,民商事案件增加趋势明显。自2015年始,法庭连续四年收结案超千件。2015年收案1567件,2016年收案2003件,2017年收案4004件,2018年收案6290件,审结6245件,结案率为99.28%,收结案数同比去年增长57.1%和55.8%,人均办案数为891件,收案数、结案数、结案率、人均办案数均居江西省基层法庭第一,各项工作均创历史新高。数据表明,该庭的“案多人少”矛盾较为突出。
在这种背景下,桃花法庭坚持问题导向,认真落实江西省高院《关于推广“寻乌经验”提升全省深度参与乡村治理工作水平的实施意见》,发挥人民法庭桥头堡作用,立足审判,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联村共治、法润乡风”的新思路,积极推动基层司法向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乡村振兴转型,不断提高运用“寻乌经验”预防化解矛盾、裁判案件的能力和水平,为辖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开展巡回审判,加强法制宣传
桃花法庭审理的都是物业纠纷、婚姻家庭、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件,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人民法庭贴近群众的优势,方便群众诉讼,法庭于2018年2月在辖区内国贸天琴湾东苑社区和十字街道建设桥社区设置巡回审判点及司法便民服务点,并设置专门联络员,打通了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巡回审判点、“司法调解流动车” 、“社区巡回法庭”等途径将司法服务从法院向社区一线延伸,通过案例宣传、送法进社区、公开庭审、巡回审判等活动,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灵活运用诉前调解、庭前调解、现场调解等方式,实现案结事了。为推动审判工作重心下移、矛盾纠纷化解、方便当事人诉讼创造良好条件。
在居民委员会、村委会(社区)建立人民调解联络员工作制度,通过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工作者、公证员等力量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人民调解联络员工作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当事人的矛盾,大大节约了司法成本,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桃花法庭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庭审观摩、公开宣判、以案讲法、法律咨询等活动,广泛宣传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2018年3月,法庭开展“普法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参与“模拟法庭”体验审判程序,并现场向市民进行普法宣传。该做法受到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
2018年,桃花法庭先后深入高校、社区、市场等地公开庭审18件案件,其中13个案件现场调解,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化解一批”的法律效果。
(二)创新工作机制 开启便民模式
桃花法庭不断完善司法为民的服务功能,创新工作机制,推行夜间送达、预约送达、假日送达等方式,实行周末法庭、节假日开庭、夜间法庭、巡回法庭等便民、利民诉讼服务措施,提高案件送达成功率,缩短送达周期,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诉讼,解决上班族、在外务工人员、企业负责人在工作日参加诉讼不便的难题,让当事人在法理之中还能感受到法官的用心良苦。
桃花法庭创新调解方式,创设性地将法庭搬进村委会,并邀请村委会干部、社区领导、派出所民警、当事人单位领导及亲属等参与调解,在明晰法理的同时,借助亲属、单位领导、公安机关等有关人员的力量,形成调解合力,让当事人在法理之中还能感受到法官的用心良苦,不断增强了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如近期将严肃的法庭搬进辖区内大嵴村村委会,召集村委会干部、街办干部、原告所在的学校领导、原被告的父母参与调解一起侵权责任纠纷案件。弟弟因日常生活争执而故意损毁姐姐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引发姐弟激烈冲突。在各位领导、父母的殷切期许下,在法官的精辟法理分析下,姐弟俩的亲情战胜了一切,双方签署了调解协议,姐弟握手言和。
精准定位审判工作需求,桃花法庭微信公众号于10月份正式上线。新平台的推出,是西湖法院继官方网站、官方微博之后,推出的又一个司法公开及诉讼服务的平台。提供群众微信缴费、导航地图、文书公开、执行信息查询、审务公开、诉讼指南、法律法规查询、法院新闻、预约法官、观看法院庭审直播等多项特色服务,方便群众诉讼。
推出农银e缴费平台,具备微信、支付宝缴纳诉讼费功能,并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当事人不需要支付任何手续费,只需手机扫码,就可直接通过微信、支付宝支付诉讼费,实现诉讼费缴纳一“码”当先,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三)立足司法职能,强化治理联动。
桃花法庭与桃花镇政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积极配合支持桃花镇党委政府,主动为基层中心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适度诉前介入重大矛盾纠纷调解,创新形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对于一些重大矛盾,涉案当事人双方无法谈拢的情况下,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法庭参与组织调解,把一些看起来特别难以化解的矛盾纠纷,能以事半功倍的效果顺利化解。
参加桃花镇综治办、桃花镇司法所组织的送法进社区活动,定期会同检察官、警官等“三官四员”一同向社区居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了法官进社区工作全覆盖,促进了和谐平安新西湖建设,有效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通过不同的工作方法,及时排查司法领域中发现的矛盾隐患和管理漏洞,提出司法建议。如召开物业座谈会,直击辖区内物业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升物业公司的法律意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帮助物业公司找准问题、补齐短板,破解物业收费难题。
积极支持当地政府拆迁工作,加强分析研判,总结调解经验,建立流程化的调解机制,告知当事人相关救济途径和法律规定。使拒绝拆迁的居民对政府和法庭的工作充分理解,并知悉了拆迁政策,按时间节点顺利交房。
桃花法庭建立与辖区综治部门、4个派出所(桃花、朝农、洪城、十字街)经常联系机制。使各种危害职工人身安全和影响单位治安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打击和整治,职工和单位小区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对本单位治安满意率达95%以上。
(四)夯实基层基础,落实工作保障
“寻乌经验”来自基层,也主要作用于基层。推广“寻乌经验”,要继续加大基层基础建设力度,强化工作保障。为此,桃花法庭狠抓审判这第一要务,夯实基层发展根基,通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升级,一道亮丽的风景呈现在群众面前。庄严大气的办公楼、绿草茵茵的院落、人文气息浓厚的法官之家、宽敞明亮的诉讼服务中心、设施一流的科技法庭、干净整洁的干警食堂,无不细细地诉说着我院营造良好环境、方便群众诉讼的司法情怀,充分展现了我院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2018年9月,桃花法庭被省高院评为全省法院第一批“全面双达标”示范法庭。
加快基层信息化建设步伐,运用科技手段服务群众诉讼。一方面,确保规定动作不走样。全面推行网上办案,实现网上签章、网络打印裁判文书。完成两套高清数字法庭建设,实现庭审设备的升级,实现与审判业务系统数据互通、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庭审直播点播、远程庭审等功能。另一方面,探索自选动作有创新。将审判工作化整为零,精细划分,形成一张审判规范的网络,汇聚成为模块化审判工作标准。运用司法专邮送达管理系统,实现邮单的自动生成和打印。成立首家收转发e中心,为诉讼当事人提供便捷的司法服务。开通立案绿色通道,大力推进网上立案、跨域立案、自助立案、批量立案,提供微信支付、pos机刷卡、网上转账、银行缴款等多种诉讼费缴纳方式,实现立案当日办、网上办、一次办。
通过上级法院统一部署,精准定位审判工作需求,正积极研发智能辅助系统、类型化案件裁判文书批量生成软件,真正具备互联网庭审、电子保全、电子证据、批量立案、批量文书智能生成、批量报结等现代化功能。
(五)成立金融法庭,开展特色服务
10月8日上午,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在桃花法庭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南昌法院开启了金融案件跨行政区划集中审理新模式。新成立的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将集中管辖南昌市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高新区涉金融一审民商案件。金融法庭成立后,将集金融案件审判、金融司法研究、金融风险评估功能于一体。一方面,有利于为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更加充分地发挥司法对金融的服务保障职能,促进经济和金融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更好地服务南昌市“一江两岸”发展战略,服务南昌市老城区发展,实现老城区“蝶变”,也能更好地服务和满足群众多元诉讼需求。在审理方式上,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将秉持 “崇法、笃实、创新、服务”的理念 ,贯彻“一体两翼”金融审判工作思路,即以“分调裁”工作机制为主体,以“类案专审”和“信息化”作为两翼,通过立案、保全、审判、执行一站式服务的审判模式 ,开展金融审判特务服务,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桃花法庭按照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1:2:2的比例成立以陶然、陈志强名字命名的两个金融速裁审判团队。两个金融审判团队2017年分别结案483件、488件, 2018年分别结案达1836件和1825件,收结案同比增长280%,实现 20%的审判人员完成70%审判任务的目标,居全省第一、创全省唯一。
三、结束语
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深入推进司法为民的现实迫切需要,也是人民法庭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桃花法庭相关经验做法,是深化“寻乌经验”的成果运用,也是“寻乌经验”所蕴含的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今后,法庭将继续推广“寻乌经验”,发挥人民法庭桥头堡作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重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基层矛盾,不断提升深度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能力与水平,确保基层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