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拒,反抗,有的甚至冥顽不灵地对既已生效的判决矢口否认,也有的在心存侥幸地坐看着执行法官能拿他怎样。周而复始,资金周转不过来等一系列说辞,在接待室不厌其烦地大吵大闹,如果用综合的一句话就是“暂时没钱还,但不会不还”。在这不大的地方,有人急冲冲地进来,也有人愤怒地离开,临走时,还不忘表达一下那仅剩的“不会不还”的诚意,但那明显傲娇的姿态已经完全让旁观者分不清到底谁是谁了。
诚如,现在吴胜辉法官办公桌前的那位已数不清是第几个整天与他斗智斗勇的被执行人了。毫无疑问,每天遇到的不会都是友好和善的当事人,在执行局这样的地方更甚,法官多数遇上的被执行人,也许就是传说中的欠钱到法院却依旧气焰嚣张的。随着国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在他们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总有一些反派的人,喜欢抓住法律漏洞来作自己翻身的借口。这也从很多时候体现了,国民素质的高低方面,当国民得到了法律保护的富足,也有些人就会看到“商机”开始从法律漏洞或者道德角度出发,寻找借口违背法律的条条框框。
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其实都是相辅相成的,就好比吴法官数十载工作经验总结出的执行作风。首先,了解到申请人更愿意“化戾气为祥和”的心态,而对本案被执行人淦某某选择一改原本应有的强硬态度,暂停将其移送拘留。其次,以上的做法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轻松让被执行人过关安然,为了更好的保障申请人王某某的利益,吴法官不仅要求被执行人淦某某将他仅剩的诚意化为实际行动,而且宽限其将所欠债务仅划分为三笔款项及时进行清偿。最后,被执行人会迫于自己住宅可能被法院司法拍卖及自身可能被司法拘留的境地,再三犹豫也只能在那一纸和解协议上签字画押。
签字画押,在执行局并不代表着事情了结。在一场不被宠爱的执行案件中,一些“委屈”的受制于人的被执行人,在案件处理中没捞着自己预想的便宜,而且还被执行法官硬生的“逼出”和解协议中的第一笔款项,这时的被执行人心理是不平衡的。果不其然的就会发生这样的场景:这一天申请人王某某再一次来寻求法院的帮助,陈述说被执行人淦某某非但没有将第二笔案款如期汇至本人账户,且约其来院说明情况,也表示“你在那等我到十一点吧,要不就来我公司”。执行局每天都很忙,这会儿又活生生上演了一场“借钱儿子,还钱老子”的戏码!
“没事儿,我还是先等他到十一点吧”,善良的申请人依然选择再相信他一次,也许,这也是为了将届时他未来的最后一个藉口堵住。但是法官不插手申请人和被执行人的背后的处理模式,只是希望可以在执结案件后,他们双方可以握手言和。
调解、裁定、判决等,这样的处理结果,每一天在法院都会出现,每一位法官都会慎重。但是对于这样的结果却被被执行人公然的置之于不顾,这便是承办法官基于维护法律地位的原因,也要让被执行人淦某某为自己不负责任或者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感受到一点法律的权威。将被执行人淦某某依法纳入限制高消费名单,且其名下的房屋也将依法按照双方当初在处理结果中的议定价格被裁定挂网拍卖。“法院这次是来真的!!!”最后通牒恍如寒冷冬天里的一盆冷水,瞬间将被执行人浇得清醒。每一次法官的执行只是想让每一个应该负起责任的人清楚:什么是诚信?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法律?什么是不可欺骗的?
在执行局中,遇上的案例,可以说大同小异,但是当听到当事人这样的对话,每一位法官还是会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即使自己是羡慕源泉的那位。“为什么我遇不到这么好的被执行人”,这是在接待室里另一个案件的申请人看到本案中申请人王某某正在跟被执行人淦某某一手交钱一手述写执行完毕的结案报告,所对王某某投来的羡慕目光。
申请执行的案件,还在下一位申请人的动作中变得不计其数。就像这次生效判决中六十余万元的债务在执行局得以顺利画上一个完美的兑现句点。而像吴法官这样的每一位执行法官的执行使命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