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札记
生产队长的往事
作者:文吴凡云 黄前琴摄  发布时间:2018-10-11 17:03:26 打印 字号: | |
  • 吴凡腾近照
  • 吴凡腾在田里干活
  • 吴凡腾工作照
  建国以来,中国行政区划分为省、市(地区行署)县、社、大队、生产队。从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我的家乡从解放后,隶属江西省宜春地区行署,新建县、义渡、松湖人民公社、潢坊大队第一生产队。

  一、苦涩的童年

  我堂兄吴凡腾,1947年9月5日生,1971年入党,出生在一个山清水秀,号称“新建县粮仓和鱼美之乡” 的潢坊村,紧靠锦江,身高180米个头,四方大脸,两只大眼睛,至今看上去帅哥一个,年轻时,因家境贫困,小学毕业,13岁跟着父亲吴世茂来到石岗供销社学打铁,在石岗拜熊于宽为师,学徒满2年后,自己打铁,拉风箱,粹火、锄头、铁锹二十几项铁具活都能出自自己的手,深受百姓的喜爱,还跟着父亲学会了做副食品的手艺,做饼干 、麻花、馒头、油条、包子,当时工资十几元,全靠他和父亲工资养活全家6口人,15、16岁的他,1961年因苏联逼债,国家3年困难时期,家中劳力少,无人耕种稻田,父亲忍痛割爱劝他回家种田,他脑子好使,人又聪明,且又实干,在家中种田的日子里,凭着绣花工的技术,种的稻田粮食年年产量高,乡村民看到他这个后生可畏,聪明能干,心地又善良,农村的带头人就是需要他这样办事干练有担当,敢创新的年轻人,1974年初,经召开村民大会进行队长差额选举,他最终以高票当选,经组织批准为潢坊村第一生产队队长,潢坊村当时有70余户人家,人口600余人,300余亩土地,有3个生产队,第一生产队人口最多为200余人,田地最多为200余亩,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烧的第一把火,就是要提高单产的数量和质量,由于老百姓习惯用传统的耕作理念根深蒂固,用农家肥种田,产量一直徘徊不前,如遇洪涝灾害,颗粒无收,靠天吃饭的日子深深触痛着他改变这种种田的思想观念,一天老百姓无改变用农家肥种田的旧观念,一天老百姓就得不到增产这种夙愿的实现,他都利用晚上时间挨家挨户做农民兄弟的思想工作,用自己的钱买来农村科学种田读本,他积极推广上级的科学种田读本,讲科学知识和道理,使它们逐步改变思想观念,接受科学种田的基本知识,他首先自己买来磷肥,在自己的自留田里实验成功后,率先在全村三个生产队使用磷肥种田,他还派出退伍军人吴爱仁到海南学习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回来指导农技工作。

  二、改造低产田

  70年代初,为了响应江西省革委会的号召,在广大农村实施“八字头上一口塘”的工作目标,每个大队要有一个新农村示范村,我记得是桥头村,是全大队唯一个示范村,房子成排,水、电、路统一规划实施,他带领农民兄弟修池塘储水,防旱灾,修机耕道方便拖拉机行走和百姓下田干活防摔跤,组织稻田地整理成方成行,育苗、播种、示范插秧、耘草、施肥、耙地、耕地等脏活累活走在前头,当标杆,他常说“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要干就要干好,当生产队长,一队之长,就是责任,就是担当,即然农民兄弟信任我,我就要干成一个好的样子,通过改造的河道池塘,他还注重绿地,到处能看到开碧条纷垂,婆婆裟裟,郁郁葱葱,让百姓信服”,他从低产田入手,从高安,上高购买钾肥,石灰,每年还要从松湖供销社买回磷肥50吨,计5800余元,现在价值50余万元,钾肥20吨,现在价值50余万元,石灰80吨计4560元,相当于现在价值50余万元,通过改良土壤,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由过去每亩300余斤,增至600-700余斤,增长100%,原来生产队一年收成10-12万斤,增至20-21万斤粮食,除分配给老百姓的口粮外,还要交公粮1.5万多斤,交爱国粮1万多斤,交储备粮2万多斤,通过他带领全队男女老少奋力拼搏,大胆的闯,大胆地试,成功实现了科学种田带来的实惠,老百姓尝到甜头,为国家、集体、个人,提高粮食产量作出了贡献,百姓增加了收入,1975年下半年参加了新建县四级干部大会,被评为“全县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荣誉面前背后,他付出的心血、艰辛,农民兄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三、带头堵管涌

  潢坊村在五、六十年代,是个水患成灾之地,上高、高安地域山洪暴发,洪水患难时,紧邻锦江的潢坊村就是重灾区之一,如今的松湖镇,每年涨洪水。 松湖是南昌市一个重要的水位预报点。1969年春夏之交,我村附近堤坝桃树底下:注(而今人们提起桃树下,还记忆犹新,由此而盛名),管涌出现裂纹导致漏水,全大队13个生产队,3000多人,四米围,东江围,因连日暴雨,水位猛涨而危在旦夕,在这关键时刻,他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生产队队长,毫无顾虑,将自家的被子和门板拿到出现险情之地,冒着生命危险亲自下水堵管涌,组织几百名老百姓肩挑鹅卵石、石头、土、日夜奋战守卫在大堤坝上,奋战了3天3夜,终于保住了大堤,保住了水稻田没被淹没,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得到保障,如一时睹不住管涌,一旦被决堤,田圩堤,四米围,东江围,也将危在旦夕,附近万亩水稻田和万人生命将殃及。

  四、修堤当尖兵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那个年代,全国各地广大农村,到了下半年,各级党委和政府,就会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冬修水利大会战,新建县也不例外,1968年组织西山、石埠、厚田、石岗、松湖、义渡人民公社的老百姓修流湖大堤,人称“万人大会战”当年他19岁,身强力壮,作为潢坊村第一生产队青年突击队队长,带领几十名壮劳动力,挑土比人家重,铲得比人家多,跑得比人家快,有一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大干了两个月,超额完成了公社交给的任务,公社领导罗会炳在大会上表杨,并伸出大拇指称赞小伙子干得不错,是块好材料,1969年他负责全队修铁壁堤,他时任生产队财务和保管员工作,新建县和丰城县周围三万多人参战,当年算是规模浩大的一项民生工程,他白天在村里干生产队的事,每天晚上要到铁壁堤挑土持续半年时间,晚上劳动休工后,不顾疲劳又马不停蹄地步行近10公里路程赶回村里将2万多斤稻谷打印,防止被盗。

  1972年,他还组织了第一生产队30余人参加向阳堤大会战,白天干,晚上干,大雨大干,小雨小干,夏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穿蓑衣带斗笠,脚穿草鞋,打赤脚 ,硬是把长度1000多余米,高度20多米,宽度7米的堤坝修成,且超额完成任务。

  1976年冬季,我父亲吴世增负责松湖人民公社修流湖工程担任副总指挥,全公社5000余人参战,修河3年,作为潢坊村第一生产队队长吴凡腾,组织了20余人,用炸药炸碎,将石头挑上来,有50多公里长,上午30担,下午30担的任务,春、夏、秋、冬,住在乡下老百姓家中,节假日加班加点奋战在筑堤上,赢得了民心,靠肩挑高度50多米,宽度30多米,工程竣工后,为了记住这段历史,当地政府立碑,将我的父亲的名字也刻在碑上,让后来人路过此地时,还记得有一位副社长,为百姓办了一件好事、实事,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

  1976年他当生产队队长,从潢坊村到三埂大队长堤20余公里堤坝的路程,每年的冬修水利,组织生产队农民兄弟挑着被子、土箕、铁锹,日常生活用品,长期住在沿堤村庄百姓家,冬修水利2、3个月之久,他修堤做到了精雕细刻,为了减轻 挑土上堤体力消耗,采取梯字形方式,避免垂直挑土上堤费时耗力,保存农民兄弟的体力,他修堤时挑最好的农民兄弟码堤,做到基础扎实,美观大方,铺上草皮,经得起公社验收组的验收,目的就是为了百姓来年春夏之交,洪水来时,堵起一道安全防线,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粮食生产打下扎实的基础。至今这条长堤每年洪水来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始终没有出现险情。1978年,他积极响应松湖人民公社号召,大力发展农林牧副业生产,组织60余人在礼坊挖鱼塘,参与了这次重大活动,为了争第一,组织大家挑灯夜战,赶进度,在不到60天的时间里,挖出了50余亩鱼塘,保质保量超额提前完成了挖鱼塘的光荣任务,受到了公社领导的高度赞扬。

  正是由于有了良好的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他带领着村民把旱地改水田,杂交水稻繁育和林旱地及不毛之地沙洲的引水灌溉,由此年年大麦、小麦、豆子、大面积丰收。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凭着生意队长的一手好技术,他种的庄稼每年产的粮食最多,他始终把党员的责任担起来,吸引了各村的年青人来向他学技术,他传经送宝,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受到村民的称赞。

  五、扶贫又济困

  他邻居大伯吴世源,因病早逝,大妈余屯仰带着5个小孩家庭十分困难,小孩多且年幼,又无劳动能力,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逢年过节,因无工分,年底的粮食、稻草等农作物,因没有钱,无法将这些粮食要回来过年,他只有考虑让些挣工分多的人,充抵大妈一家将粮食挑回来过年,年后慢慢的将钱还给人家。1976年大妈的次子吴爱仁退伍回家务农,当年工分挣得不多,算是个困难家庭,30岁才成家,结婚生子,他当时考虑到他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如果不帮一把,将来可能会失去婚姻,成为单身,在他和生产队其他领导合计后,由生产队先垫钱,借了600元彩礼钱将吴爱仁的婚事定了,终于吴爱仁和龚凤秀喜结良缘,生了一对儿女,尔后,吴爱仁将600元钱从劳动收益中还给了生产队,如今,他随儿女在南昌安居乐业,颐养天年,过着一家三代同堂的幸福生活,他这个生产队队长,不但是扶持着像大妈这样一个家庭,生产队里的五保户,烈军属,伤残退役军人、军属,残疾人,还有那些有喜有灾的家庭,他都会前去祝贺和安扶,帮助解决劳动力少的家庭,到大忙季节,不但他会亲自出力,还会组织农民兄弟无偿地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完成“双抢“等农作物的创收、抢种,不误农时播下去,收上来,做到颗粒归仓,以误农时减少损失。

  六、晚年仍上岗

  2010年从潢坊村潢村第一生产队任上退下多年的他,又领衔当上了潢坊村会计工作,负责全村出、入账目的登记管理工作,用村民的话讲,对于复杂的农村经济工作,他在行,也算是村里的父母官,村民对我说,他当了几十年的生产队队长,有着47年党龄的一名老共产党员,选这样的人能服众,几十年的历练,做事分寸得当,每笔收入他记得详详细细,一分不差,每笔开支从不含糊,全村每年不到10万元的收入,只要是用在村民公益事业上,他大力支持,如果用在不合理开支上,他坚决抵制,他常说,会计工作,不任钱多钱少,都要管理好,今年72岁高龄的吴凡腾老生产队队长,一直从事着村生产,事务的管理,近50多年的青春年华,几十年如一日,风雨坚守,但始终要坚持原则,爱憎分明,不徇私情,他就是一个眼睛里藏不得一粒沙子的人,现在的他正是个耄耋老人,但他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在支撑着这位曾经当过生产队队长,积极做村公益事业,同时,他有颗爱心,发挥自学成才一手烹饪技术。他欣慰地告诉我,每月拿着40元党龄补贴,感谢共产党,培育了他……

  逢年过节,还是那家有个红、白喜事,免费为村民掌厨,一帮就是几天,一弄几十桌,从60年代至今连续了几十年,这种乐于助人,大爱无疆的优良品质和操守,正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充满智慧敏锐的眼光和劳动创造力,并有高尚情怀,是人生之大美,吴凡腾即如此人也。正是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动写照,是树民风,淳家风的典范。曾经这位小伙子,风采照人的生产队队长,如今已72岁高龄,一头黑发,看上去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干活还是一把好手,除了干村里的公益事业外,帮小孩开店,种菜、种地、养花、养鸽子,一家三代几十人,在乡村过着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他对我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时光可以倒回50、60、70年代,那时想都不敢想,从人们的吃、住、穿、行到如今的信息现代化日新月异,他说过去举步艰难的家园,如今处处是通衢大道、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猛增,小轿车也开进了寻常百姓家、互联网、宽带等现代信息时代越来越先进,而他依然有股闪光的精神。他要把72岁当27岁来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一个老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潢坊村实现乡村战略出谋划策,发挥余热,为中华民族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为中国梦的实现不懈努力,这就是一个生产队队长、老党员,铿锵有力的庄严承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