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西湖法院军转干部风采——记市劳动模范吴凡云
一名军转干部部队二十五年、地方十五年心路历程
作者:陈长权 张涛/文 肖为/摄  发布时间:2013-08-01 14:28:11 打印 字号: | |
图为吴凡云副院长在该院道德讲堂上讲述自已的军旅生涯。
  在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有这样一个人,坚持每天下班后随手关闭大楼公共场所的灯;文件袋破了就剪一块小纸用浆糊粘好再用;吃饭时将自己掉在桌上的饭粒捡起来再吃;每到周末,他如平常上班时一样在办公室加班。他用多年的坚持诠释着中华民族节俭、质朴的传统美德,他用实际行动落实着中央“八项规定”。他,就是军转干部、南昌市劳动模范、该院副院长吴凡云。

                  在山村,他是一名肯吃苦的农村娃

  吴凡云出生在贫困的小山村,父亲是土改干部,母亲务农,家中有9个兄弟。由于家境贫寒,又赶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苏联逼债,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家中十余口人仅靠父亲十多元的工资,母亲一年200多的工份,总共20多元钱维持生计。

  13岁正在端坐学堂学知识的年龄,吴凡云却开始跟着大人干活,放牛,种田,耘草,犁地,挑肥,挑堤;也曾挖过黄饥佬,到奉新县山区去拉过木头。有一次头顶烈日在田间耘草时,晕了过去,被人发现后扶到田埂上,喝了一杯开水,又醒了过来;在流湖看守农田时,三更半夜肚子饿着不行,到处找吃的;秋收时,他挑着箩筐将稻谷、稻草、花生、玉米、红薯背回家,兄弟几个轮流到外婆家挑粮挑菜。读高中时每个星期母亲给他的三罐子盐菜、腌鱼、酸菜、霉豆儿以及2角1分钱米钱,就是他一个星期的伙食;母亲为了让他们穿上新衣服过年,请来裁缝师傅,买几块咔叽布,每人做了一套新衣服,自己缝扣子,穿针线,一针一针的缝,第二天大早就跟着长辈一块去各家各户拜年,磕头拜寿,到庙里进香,点蜡烛,放鞭炮,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可以说少年的他吃尽了各种苦。

                    在部队,他是一名优秀的军人

  1974年,17岁的吴凡云产生了去当兵的念头,那时当兵每月有6元津贴,他省吃俭用,自已只用2元钱,年终寄回家中48元钱,用于贴补家用,从而减轻父母亲生活上的压力。在部队25年间,他靠着苦干实干、勤学苦练、不懂就问、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当兵第二年初,指导员找吴凡云谈话,要吸收他入党,开始他大吃一惊,因为当时他的老班长、副班长都没有入党。

  当年5月份入党,下半年进师教导队,三年后提为排长。因为文化底子薄,连拼音都不会,他下定决心勤学苦练,中午别人休息时他爬起来学习,字写的不好就用父亲写来的信纸和信封练钢笔字、毛笔字。他当班长时,就是一名尖子班长,参加了全师队列训练比赛,拿到了第一名;当上排长后他觉得自己的知识仍然不够,“要给战士半桶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他这样对自己说,于是更加努力的学习,来弥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战士们都说,吴凡云是个好班长、好排长、好指导员。

  1985年,邓小平同志号召军队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吴凡云所在的师奉命参加福建省福州市鼓山隧道施工,他和战友们奋战了900多个日日夜夜,吴凡云负责其中一段洞道的施工,在最后8个洞道的攻坚中,他的施工进度获得全师第一名的好成绩,被破格从连指导员提拔到营教导员的岗位,不就又被提拔为团副政委。他所在的团是个英雄团队,参加了解放金门战斗,其中五连被上级评为“大嶝岛英雄模范连”荣誉称号,还走出了5名将军。在部队从事政治工作20几年,他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和士兵,其中有5名师级干部,10名团级干部,他当教导员时的一名士兵张奇,荣获全国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并受到了江泽民的接见,八一电影制片厂将他的事迹拍成电影在全军播放,他的文书蔡德龙被评为福建省首届见义勇为的先进个人、荣记二等功,被安排在广丰县房管局,有的退伍回地方已经成为身家几千万、几个亿的企业家。

  吴凡云说,他的宗旨就是“干就要干第一流”,从班长、排长到指导员、团副政委,到农场政委,他所在的单位都是先进班、先进排、先进连、先进营、先进团、全军先进农场等荣誉称号,他个人荣获四次三等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基层干部标兵、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称号。

                  在地方,他是一名优秀的干部

  1998年底,吴凡云转业到西湖法院。老院长看完他的简历后,要他负责纪检组、政工科和研究室的工作。当时的熊院长是一位立过战功的老院长,他对新闻、调研、信息工作非常重视。在部队时,吴凡云只是写写讲课材料、总结之类的文章。而在法院,要写新闻报道,因为此前他从未涉及,他也曾犹豫。但他想到自己培养的很多战士,都在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报、武警报和福建日报发表了文章,而且有的退伍后都当上了报社记者,那他怎么可能不行。于是他凭着“干部要干第一流”的信念和军人顽强的毅力,开始揣摩新闻稿件,当写的第一篇稿件在南昌日报、江南都市报发表后,他非常兴奋。虽然他每天下班夹着厚厚的案卷回家,仍然坚持每天写两篇稿件。

  2003年4月,他从纪检组长转为副院长后感觉压力更大,最多的时候分管5、6个庭、室,他在部队期间给战士上法制课,只是一般的普法教育,又不是法律科班出身,没有经历过从书记员、审判长、庭长到副院长的过程,他再一次对知识充满了渴求。于是他有空就参加旁听庭审,挤出时间采访一线法官,十几年来,吴凡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对于当事人的来访,他热情的接待,耐心的解答;对于困难当事人,他想办法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为了案件能顺利执结,他亲自跑政法委、人大、政协及上级法院进行协调。今年6月,他在审批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法律文书时,得知陈某因交通事故被撞成高位截瘫,而被执行人又无履行能力,陈某面临巨额的医疗费用,吴凡云带头为陈某捐款,并动员执行法官共为陈某捐款1000余元,体现了法官的为民情怀。

  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他共撰写了一万多篇文章,九百多万字,在各类报刊、杂志网络上刊登,已经堆满了整整一间房间,从地板可重叠到房顶,他所分管的纪检、政工科、研究室,年年被市中院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称号。本人也获得数十项全国、省、市、区及本院荣誉称号,2005年4月被南昌市政府评为劳动模范,并于今年5月有幸参加世界杰出华人劳模座谈会。他所在的西湖法院先后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等十九项全国先进,100多项省、市、区荣誉称号。

  他和其他法官一同撰写的反映涉房地产公证混乱的信息,从最高人民法院一直批转到司法部,司法部吴爱英部长批示严查,省司法厅、市司法局、东湖公证处都引起了高度重视,使涉房地产公证走上了规范有序的轨道。其撰写的“反映二抢一盗案件”的信息被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余欣荣批转市政法委要严厉打击,当时抢劫的案例频频发生,公、检、法通过严打后,南昌市的治安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

  吴凡云常说:“一个单位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骨气,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他经常引用当年其所在团的团政委在全团干部会上的话:“在组织上没有用你时,你要集聚能量,长本领、长知识、长能力,不要怨天尤人,停滞不前,中、青年法官,也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只要你有本领,组织上早晚会用你的”。他是新一代老黄牛,为了西湖法院的明天,为了建设法治国家,默默地奉献着自已的心血和汗水。要早日实现中国梦,不正需要千千万万个像他这样勤奋工作的人吗!
责任编辑:陈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