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西湖:新机制打造新品牌(转载于人民法院报)
作者:吴 云 陈长权/文 肖为/摄  发布时间:2012-08-07 16:56:10 打印 字号: | |
  • 图为院长雷虹接待来访当事人
  • 图为速裁法庭现场调解一起简易交通事故
  • 图为法官走访金融单位
  近年来,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坚持“勤政、创新、阳光、高效、亲民”的治院方针,围绕服务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提升案件审判质效;以全新的模式打造法院文化建设新品牌;以创新的机制丰富司法为民新载体,全院形成了比办案、比奉献、争先进、创特色的良好院风,被评为江西省人民满意政法单位。

 三道关卡保案件质量

 审判工作是法院的中心工作,案件质量是法院的生命线。为保证案件审判质量,西湖法院建立了从审理、裁判、校对到评查的质量控制体系,狠抓实体裁判、文书质量及案件评查三个重点,努力实现“案件质量提升看得见、主要指标排序上得去、案件审理周期降得下、社会公众评价效果好”的总体目标。

 建立庭务会、法官联席会、审委会三级质量控制体系,保实体裁判公正。各业务庭每周召开一次庭务会,会商本庭审理的重大疑难案件。每季度召开一次由全体法官组成的联席会,承办法官在办案过程中遇到疑难案件,可提交联席会进行讨论,集中全体法官智慧,为办案法官提供智力支持。

 统一校对裁判文书,保文书质量无瑕疵。裁判文书是法院工作的产品,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法院形象及司法公信力。然而近年来,一些法官办案压力大,在偏重案件实体处理的同时,对法律文书的制作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法律文书中时常出现错字、漏字和别字,并有文书字体不统一、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引用法律条文不规范等现象。为减少裁判文书瑕疵,西湖法院在审判员及审判辅助人员分别把好起草、校对关的同时,建立全院裁判文书统一校对制度,指定专人校对。校对员对法律文书进行校对后,将校对稿留存,将复印稿返还业务庭;业务庭根据已标注修改的校对稿,对该法律文书进行修改;考评办根据留存的校对稿对各部门法律文书质量进行考评,定期通报;对重大问题倒查责任人,对出错率高的审判员进行诫勉谈话,督促其改进。统一校对制度无疑为裁判文书设置了最后一道检验关。

 严查“发改案件”,保案件无差错。定期召开“发改案件”分析会。由监察室会同审监庭组成“发回改判”案件评查小组,对全部“发改案件”进行评查,逐件分析研判。评查时,要求每个承办法官对具体个案写出书面汇报材料,针对上级法院发回重审和部分或全部改判的理由,阐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评查小组再根据承办法官的书面汇报材料,提出初步评查意见,提交审委会,并由承办人向审委会报告有关情况,由审委会逐案分析评判。

 司法为民坚持“送”与“帮”

 “困扰我们三年多的难题,雷院长三天就解决了,苏区干部的作风又回来了。”家住西湖区广外三区的熊女士见人就说。原来,在一次民情家访中,西湖法院院长雷虹了解到广外三区4栋居民出租的储藏间因无卫生间,租户经常将粪便就近倒入排水管道,造成粪便满溢、污水横流。雷虹当即联系疏通人员进行清掏,并联系有关单位出资重新铺设了一条下水管道,三天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成立由中层以上干部组成的“法官连心团”,开展民情家访活动是西湖法院司法为民工作推出的又一新举措。每周四晚上,50余名法官连心团成员准时来到挂点社区,对群众“三送三帮”。一送政策,帮思想解惑。通过交朋友、拉家常、走访恳谈等多种方式,沟通思想,交流情况,掌握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需,给困难家庭和困难群众送去各项惠民政策,利用政策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和所遇到的困难,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自立自强。二送温暖,帮生活解困。每名连心团成员与一名社区困难群众结亲戚、交朋友,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难”、“出行难”、“就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办事难”、“诉求难”等。三送法律,帮维权解难。为群众送去法律咨询,帮助他们解答法律难题。一年来,连心团成员走访困难群众近100户,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30余件,送去慰问品、慰问金等共计3万余元。

 民情家访工作只是该院不断丰富为民举措、保障民生需求的一个缩影。为帮助有理无钱打官司的困难当事人,该院建立“诉讼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为他们办理缓、减、免交诉讼费,简化办理程序、放宽办理条件。试行交通事故特困受害人诉前保全申请免担保,确保经济特别困难的交通事故受害人赢得了官司、拿得到赔偿。设立执行救助基金,帮助经济困难的申请执行人渡过难关。据不完全统计,该院一年来为困难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50余万元,发放执行救助金60余万元。

 救助当事人表示:要不是法院为我们这些弱势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孩子的抚养费就没有着落,老年人的生活费就没有保障,残疾赔偿金就不能及时到位,被人借去的钱回不到自己的手上。法院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

 速裁法庭“快审”与“速调”并重

 “感谢法官为我们做的调解工作,今后我们会相互照顾,互谅互让,安度晚年。”这是一对经立案速裁庭调解和好的老夫妻对法官的感谢。原来,老两口1969年登记结婚,近来双方为一些小事闹起了离婚。速裁法官了解双方的情况后,与双方话家常,在轻松的谈话过程中,对原、被告进行劝解及疏导教育,最终使双方都冷静了下来,认识到各自的错误,冰释前嫌重归于好,并表示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以后不能有家庭暴力,避免双方老来分离的孤苦。

 这只是西湖法院立案速裁法庭成功调解的普通一案。为了实现对案件的繁简分流,该院在立案庭成立“立案速裁庭”,在立案阶段,对于一些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矛盾不激烈的轻微民事案件,由法官当场调解,当天结案,省去了繁琐的举证、答辩、庭审、宣判程序,大大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速裁办”成立半年以来,已审结案件300余件,其中调解结案290余件,调解率为96.6%。

 为了做到快审精判,该院还对特定案件引进速裁机制。针对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快速增长的趋势,为了使大量的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在交警部门就能得到解决,该院在辖区大桥大队、西湖大队分别成立“交通事故速裁法庭”,由资深法官进驻交警大队,对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提前介入,就近审理。速裁法庭的工作职责主要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及时妥善处理交通事故纠纷,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同时把工作前移到交警大队,接待交通事故当事人的法律咨询,为当事人解惑释疑,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及时办理诉前保全;对交警部门调解未果的简单案件及时立案,实现诉讼与非诉讼衔接,调解与判决结合,快速解决矛盾纠纷;对辖区内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大交通事故,主动提前介入,参与案情讨论,与交警等部门的同志一起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因交通事故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交通事故速裁庭的设立,为当事人在第一时间提供相关规定和赔偿标准,快速促成赔偿协议的达成,减免了繁琐的审执程序。一名在交警大队现场拿到赔偿款的当事人说:“以前对各项赔偿标准不了解,肇事司机怕被害人漫天要价,而被害人又认为司机会千方百计少赔,现在有了速裁法庭,我们双方对赔偿数额都心中有数,也就不需要再去法院打官司了。”据统计,今年以来,两个交通事故速裁法庭先后接待交通事故当事人咨询400余人次,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300余件,案件审理周期均较以往缩短20余天。

 文化建设充实法官精神世界

 进入西湖法院,迎面感觉到的是一股浓浓的法院文化氛围,处处体现着公平与正义的浩然正气。大厅正中央,天圆地方的图案寓意着公平与平等;鲜红的院训提醒着每一名法官不忘神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廉政书画告诫法官慎用手中权力。该院将古今廉政故事、格言、漫画、图片、书法和“五个严禁”、省高院提出的“六个严禁”全部制成版画形式,在法院审判大楼每层走廊两侧悬挂,形成了独特的法院文化长廊,使干警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廉之高洁、贪之危害”,营造浓厚的廉政氛围。

 “法院文化月”是西湖法院文化建设的又一品牌。该院从2008年起,每年选择一个主题,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开展“法院文化月”活动。翻开每年编印的《文化月活动集》,可以看到,既有书法、摄影、演讲、朗诵、征文、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也有健步行、拔河等体育活动;参与人员既有在职干警,也有退休老干部。大家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徜徉在文化的长河中,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法官工作、生活的优秀作品,营造了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今年,该院又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月活动,在时间上,将文化活动扩展到全年,保证每个月都会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在内容上进一步丰富活动内涵,包括支部、庭室特色主题活动、法官读书活动、文体健身活动及兴趣小组活动。在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中挖掘亮点,捕捉闪光点,利用活动的示范性和辐射性推动文化精品的打造。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