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吴凡云:四级高级法官,1957年4月生,江西省新建县人,1974年10月参加工作,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1998年9月从部队副团职干部转业,任西湖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2003年4月任审判委员会委员、副院长。
走进吴凡云副院长的办公室,只见十多平米的办公室内,四面墙上都贴满了书画,吴凡云正坐在办公桌前看报纸。桌子上堆放了十多份报纸,“我每天都会看这些报纸,见到有意思的,与工作相关的就裁剪下来。”吴凡云这个习惯已坚持了十余年。
身为副院长的吴凡云,不仅爱看报,更喜爱写新闻稿。至今为止,他已有一万多篇文章,1000多万字见诸各类报刊、杂志。
部队摸索学习写文章
“其实我小时候并不喜欢写作文,甚至讨厌上作文课。”吴凡云没有想到,为填饱肚子进入部队的他被连队调去做通讯员。吴凡云说:“我有八个兄弟,我排行老二,高中读了一个学期,为填饱肚子,父母虚报我年龄,17岁应征入伍。”
当时,吴凡云所在连队有两个号称高中毕业的战士,他便是其中之一。高中毕业在当时有很高的荣耀,连队领导对吴凡云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多写些东西。“我当时一听就懵了,我哪里会写什么东西。读书时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上课本来就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饥肠辘辘中幻想大碗的白米饭。”
但当吴凡云看到初中还未毕业的战友都能写出受表扬的总结,他开始不服气了,暗下决心:别人可以做到的,我不但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白天,吴凡云与其他战友一起挖锉盘坑。中午和晚上,当战友休息时,吴凡云就拆开信封,在信纸的背面写发言稿、抄文章和练字。“字倒是练得不错,可写作没有多大提高,心里的想法还是说不出,写不出。”
入伍没多久的吴凡云调去当通讯员,“我可是硬着头皮上。”吴凡云说,当时每次写稿都很艰难,一篇短短的消息,他要想几天才能完成。“这种窘境只有我自己知道。”后来,吴凡云被提为排长,第一件事就是当着全排战友的面总结本周情况,安排下周工作,在台上的他紧张得双腿哆嗦、浑身冒冷汗、说话结巴。
“原因就是我自己没有知识,心中没有丰富的知识沉淀。”吴凡云知道,要让自己提高的唯一办法就是学习。吴凡云在《前线报》上看到营部一个士兵写的《三个中尉一台戏》,觉得非常好,一连几天,每天看两遍。此后,吴凡云经常找到其他连队优秀的通讯稿,认认真真读几遍,然后依葫芦画瓢地模仿。同时,仔细揣摩报纸、杂志上的文章风格和思路,先模仿,慢慢地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好学习、不服输的吴凡云后来拿到军事院校的本科文凭,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还荣获了师新闻报道先进个人。
抢记者的饭碗
1998年11月,吴凡云转业分配到南昌西湖区人民法院工作,“当时我担任纪检组组长,分管信息、调研、宣传工作。”吴凡云发现,当时西湖区法院一年发表十几二十篇新闻稿,全部都是系统内的杂志、刊物上,几乎没有在系统外媒体发表。于是,吴凡云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状况。
1999年3月的法院全院干警大会上,吴凡云承诺,1999年要完成100篇的新闻报 道。“当时全场一片哗然,很多人都怀疑我。”
42岁的吴凡云像个刚入学的小学生,一切从基本开始。“我把各种报纸收集到办公室,认真看这些报纸、杂志,并将它们分门别类,刊登刑事案例的报纸,报道经济类的杂志,喜欢婚姻、情感类的报道。摸清各它们各自的喜好。”
一个月后,吴凡云有的放矢地写了几篇报道,骑着自行车,把稿件送到南昌各大报社。好学习的吴凡云经常向编辑请教如何写,如何修改等等。
随后,吴凡云的第一篇通讯稿在报纸上发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撰写的稿件频频见于各报纸、杂志上。更有甚者,某一段时间,有些报纸每天都有他吴凡云的报道。“当时还有记者向领导抱怨,我抢了他们的饭碗。”
1999年,吴凡云兑现了他的承诺,他一共发表了300篇稿件。吴凡云开始被媒体熟知,被称为最热情、最执着的通讯员。
一篇稿子敲醒警钟
吴凡云点燃了一支烟,说:“我的写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给报纸、杂志写稿的那会儿发生了一件吓得我差点搁笔的事。”由于西湖法院每年审结各类案件4000余件,不乏大案要案,有很多案例具有新闻价值,吴凡云写稿时尽量实事求是,没有夸大和编造事实,但还是出了“问题”。
吴凡云回忆那件事:有一个女的冒充省里某部门的领导进行诈骗,地市有不少领导干部都上当了。吴凡云觉得这个一个挺好的新闻,将案件写成纪实新闻稿发到各报社。吴凡云在稿件中将被冒充的那位女领导名字也在报道中写出来了。吴凡云知道,这并不违反新闻写作的规章制度,但被冒充的女领导担心引发读者这样的猜想:为什么诈骗犯不冒充其他人,单冒充她进行诈骗?
“这篇稿子引来两拨省里部门领导找我谈话,当时真有点怕了,就向院里领导提出不写了,但领导不同意,找我谈心,解除顾虑。”吴凡云说,当时媒体编辑记者朋友也纷纷打电话宽慰、声援我,朋友们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和力量。
这件事也给吴凡云带来意外收获,逼得他学习法律知识。2003年,吴凡云在党校函授学院拿到了法律大学本科文凭。次年,又在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班结业。此后,他更致力于宣传新类型案件、重大典型案例,让老百姓通过案例,从中受到法制教育,起到普法教育作用。
为了一个好的题材既能见报,又不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吴凡云反复琢磨从哪个角度入手,如何提炼高度,从积极的方面去观察思考和研究探讨,确保宣传工作的正确方向。“有时候做梦都梦见和记者讨论怎么写稿,说梦话也在讲稿子,爱人都说我走火入魔了。”吴凡云说,实际上妻子很支持他的工作,以前给省外报纸、杂志邮寄稿件,都是妻子帮忙贴信封的。
写新闻写上瘾
十多年过去,吴凡云已是副院长,但他有一种习惯从未改变,每天坚持写两篇稿子。有人问道:您现在是副院长,可以让办公室的人写啊,每天坚持写稿不累吗?吴凡云又点燃了一支烟,笑称:“写稿就像我吸烟一样,上瘾了,三十多年也戒不掉了。”
吴凡云坦言,其实他也觉得累,2003年他被提为副院长事就不想再管信息、调研、宣传工作了,“但院领导不同意,坚持了十多年的新闻写作也放不下。”于是,吴凡云就将“习惯”进行下去。盛夏之夜,万家灯火渐渐隐去,吴凡云在月夜繁星中打着赤脚,穿着短裤,肩上搭着毛巾,汗流浃背地写作。酷寒之冬,他带着露出指头的手套写稿。
吴凡云说他享受新闻写作,他的报道被江西省内的媒体,以及法制日报、中国日报网、新民网、凤凰网等争相刊登。他认为最大的幸福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加大司法宣传力度,树立西湖法院、西湖法官的良好形象。
现在,西湖法院的“文化建设、少年维权岗、圆桌审判、调解速裁工作室、为孩子父母学校、道路交通速裁法庭、链条式推进和谐执行模式、法官联席会议”等,已经家喻户晓。近十年来,西湖法院先后被最高院授予全国法院系统“人民满意的好法院”、获“全国网络宣传先进单位“、“全国应用法学研究先进单位”等,共拿到了19个国家级大奖,被省高院确定为“首批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法院,获得省、市、区荣誉超过100项。今年,在法院系统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名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七。庭长梁娟萍获“全省人民满意的好法官” 法官孔庆波被评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
如今,吴凡云仍是每天看报、写稿,周末也不例外,他说:“这些已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不看不写的话我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