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滚动图
每天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一记法苑奇葩吴凡云
作者:傅少华  发布时间:2011-08-24 10:52:59 打印 字号: | |
图为:吴凡云院长在办公室整理报纸。 傅少华/文 肖为/摄
  南昌市西湖法院网讯 1998年11月开始至今,4000多天的每一天晚上天一黑,大家都下班了,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审判大楼四楼的一间办公室,日光灯却一直亮着。有个人仔细地阅览各类报纸,小心翼翼地剪下来用胶水黏贴好,分别放进三个文件袋,随后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个每天脸上洋溢着丰收喜悦的人,是该院的副院长吴凡云。

  他1974年高中毕业应征入伍,l998年从武警某部农场政委兼政治处主任一职转业分配到法院,工作一段时间后,凭着一个转业军人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他主动提出由自己来分管处于相对薄弱环节的信息、宣传、调研工作。当时西湖法院新的审判大楼刚落成不久,硬件建设在南昌地区法院数一数二,但是软件建设没有任何优势,尽管审判、执行取得的成果不少,但是没有多少人知晓,每年见诸报纸杂志的宣传稿件也只是十几二十来篇新闻稿,而且是在系统内的刊物上,几乎没有新闻、信息刊登在系统外的媒体上。

  1999年3月在西湖法院全院干警大会上,吴凡云副院长当着领导和同事的面说出了一句惊人的“大话”:“我保证今年完成100篇信息宣传报道!”他之所以敢立下这个特殊的军令状,不仅仅是因为军人具有的不服输、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信念,而是他知道自己虽然只是高中毕业,但是手握军事院校的本科文凭,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信息、论文,先后被武警总部、军、师、团予以表彰,荣立三等功4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基层干部标兵、师新闻报道先进个人。由于法院的信息和新闻报道,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要求和部队不一样。于是他把各种报纸收集到办公室,边看边认真给报纸、杂志分门别类,比如有经常刊登刑事案例的报纸,有特别偏爱报道经济类的杂志,还有整版刊登婚姻感情类的。他接着还研究报纸杂志的写作风格和要求,不同的报纸、杂志对文章的写作风格和要求也不一样。然后他有的放矢地开始投稿。从此,无论酷暑严冬,每天他都要坐在自己家简陋的书房里,坚持撰写至少两篇稿件,星期六星期天也不例外。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雪寒天,每个星期一的下午,他必须亲自给报社送稿子。十多年下来,他家里,黏贴好已发表文章的文件袋200多个,整齐叠放, 一直堆到了“天花板”。

  天道酬勤,由于他坚持不懈地辛勤耕耘,终于硕果累累。迄今为止,他共撰写了900余万字10000多篇新闻、信息和学术研讨论文。在《人民日报》、《文汇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中国妇女报》、《人民法院报》、《江西日报》等二十多家刊物发表了文章,被l0余家国家级、省级报刊聘请为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两次被人民法院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两次被评为全国法院网络宣传先娄个人,两次被《江两日报》评为星级通讯员,十余次被评为全省法院信息工作“十佳信息员”。以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由于宣传工作的及时,十多年来获奖无数。被最高院授予全国法院系统“人民满意的好法院”,被《人民司法》杂志社评为“全国应用法学研究先进单位”,被《人民法院报》、《人民司法》杂志社分别评为全国法院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应用法学研究先进单位,2010年1月再次被最院《中国法院网》评为全国法院网络宣传先进单位,共获得l7项全国性的荣誉。

  在他分管l3年期间,西湖法院的信息、宣传、调研工作几乎每年都大丰收,一直走在南昌地区法院前列。有人说,吴凡云取得的荣誉够了,年龄也大了,职务也够高,可以歇歇了,但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就是转业军人的本色,吴院长意志丝毫没有衰退,生命不息,工作不辍。在他的提议下,西湖法院2008年开始举办“法院文化月”。2009年10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开展了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的第二届“法院文化月”,2010年ll月,又以“建院六十周年”为主题,成功举办第三届“法院文化月”活动,开展了包括书画、征文比赛,文艺表演、登山竞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全院干警包括退休老干部都积极参与,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法院辉煌成就的优秀作品,营造了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与此同时,他还注重文化建设成果转化,为了反映西湖法院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由研究室编辑出版四本书籍,一本是收录近年来审理的典型、重大案例的《案例选》,一本是收录干警审判调研重要成果的《闪光的天平》,一本是《第二届文化月文集》,总计100多万字。另外还制作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光辉历程的纪念画册和精心体现法院特色工作的一步。2010年,西湖区人民法院被省高院首批授予“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责任编辑:黄前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