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六个一”巧断“家务事” “六心”谱出和谐曲
——记南昌市西湖区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孔庆波
作者:吴 云 傅少华  发布时间:2011-04-15 15:29:07 打印 字号: | |
  •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忠厚(右)亲切接见孔庆波法官。
  • 孔庆波向学生讲述校园安全知识并解答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
  • 孔庆波在“司法调解流动车”上给社区居民解释法律问题。
  南昌西湖法院网讯 今年40岁的孔庆波是南昌市西湖区法院的一名普通法官,之所以说他普通是因为他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催人泪下的事迹,但他看似普通的背后却有着闪光的业绩:近三年来共审结了500多件各类民事案件,绝大多数是疑难或重大案件;2006年至2009年度荣获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优秀法官”、“南昌市法院民事审判调解能手”等荣誉称号;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今年2月,成为我市法院系统唯一获得“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称号的法官……

  成绩背后的秘诀是什么?孔庆波笑着说:“就是依靠细心、诚心、热心、耐心、恒心、真心‘六心’,坚持‘一句话、一杯水、一把椅子、一部车、一次调解、一进社区’的‘六个一’,尽一切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无怨无悔地将青春奉献给无限热爱的审判事业。”

  细心 诚心 力解百姓急难事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孔庆波却天天和“家务事”打交道。

2009年,孔庆波负责的的“司法调解流动车”开进了淘沙塘社区时,遇到一对前来办理离婚手续的赵先生夫妇。由于赵先生是香港居民,且公务繁忙,又已买好第二日返港的机票,孔庆波“特事特办”,当场立案、调解,并制作法律文书,不到一个小时,整个法律程序履行完毕。赵先生连声称赞:“谢谢,没想到大陆法官效率竟然这么高!”

  去年,孔庆波又遇上了一件棘手的案件。市民叶某夫妇于2000年将刚出生不久就病重的儿子抛在了医院。但孩子经过医院治疗恢复了健康,并送往了某福利院,之后被他人收养。多年后,叶某夫妇了解到儿子尚健在,要求领回小孩,却被告知无法查找收养人情况。为此,两人多次到省、市信访部门上访。孔庆波在接手这一案件后,不辞辛苦,多次奔波于福利院、医院、与当事人家中了解情况,还原真相。通过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对双方当事人做工作,最终该案以调解结案,双方当事人均很满意。同时,该案的顺利处理还受到了省、市、区政府机关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作为民一庭业务骨干,孔庆波近三年共审结各类民事案件500余件,其中大多都是疑难或重大案件,但其承办的案件却无一超审限,无一被发回或改判,无一引发上访或缠诉,经受了时间和法律的双重检验,审理案件的数量与质量在全市均名列前茅。“对于民事纠纷,要做到案结事了,最好的方式就是调解。”这是孔庆波从事法律工作十几年来最深刻的感悟。因此,他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将调解贯穿于案件审理的全过程,针对不同案情,适用不同的调解手段,力促当事人摒弃前嫌、重归于好。在他审结的案件中,调解、撤诉结案率超过了70%。

  热心 耐心 誓做群众贴心人

  从当法官那天起,在孔庆波的内心深处,一直保持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他总是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以自己的微笑、诚恳、尊重、理解、耐心、热心,将司法的温暖传递给当事人,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贴心人”。

  谈起孔庆波的“贴心”,涂老人和老伴有话说。原来,两位老人有三个儿子,本以为能老来不愁,谁知三个儿子因为宅基地以及赡养等问题多年来一直不和,多次发生纠纷,甚至肢体冲突。村委会、派出所多次调解无效,三个儿子对体弱多病、没有生活来源的年迈父母均置之不理。最终,两位老人只得无奈地借宿于村祠堂内,生活极为困难。在一次“巡回法庭”活动中,孔庆波热情地接待了二老。在了解到他们目前的情况后,孔庆波针对案情及时启动了“三调联动”程序,自己多次找到被告,对他们释法说理、循循善诱,还邀请了原、被告所在村委会的书记、主任等人共同进行调解。经过孔庆波十多天苦口婆心的劝导,原、被告双方终于达成了庭外和解协议。这起积怨颇深,多年来得不到妥善处理的家庭纠纷短时间内得到圆满解决,不仅原、被告对处理结果很满意,村委会和辖区群众也对本案的处理方式称赞不已。

  “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个案件,让每位当事人都能笑着离开法院。”这话虽简单,做起来却挺难。而孔庆波却十年如一日,始终带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感情, 以一颗“为群众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赤诚之心投入审判工作中,用一句亲切的话语令当事人卸下心房,用一杯温热的茶水温暖当事人的心,用一把舒适的椅子拉进与当事人的距离,用一部司法巡回车深入群众中排忧解难、用一次调解令当事人感受到司法阳光、用一进社区让群众感到法律保障时刻在身边。凭着这种热情、耐心、亲和、负责的工作作风,自2009年9月负责西湖法院“社区巡回法庭”与“三调联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以来,孔庆波组织举办了大型法律宣传活动8次,深入社区(村)超过50次,接待咨询群众500余人次,就地解决矛盾纠纷7件,调解民事案件10件,真正地让每一位因纠纷而受到伤害的当事人通过与法官、与法院、与法律的接触而深深感受到“法律充满了温情,司法充满了温暖,社会充满了正义”。

  恒心 真心 司法为民不停步

  作为一名新时代法官,既要有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意识,又要有审理复杂案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司法能力。仅靠过去的知识底子、办案经验,仅靠一张笑脸、一颗公心,远远不够。“争当学习型、专家型法官。”孔庆波为自己定下目标。他常说:“要熟练掌握法律知识,并能娴熟、灵活的运用法律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司法工作能力,与时俱进,才能办好案,让人民满意。”孔庆波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茶余饭后、坐车上班、观摩开庭、讨论案件、外出考察、座谈交流……一切可能抓住的机会,孔庆波都用来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他的第一学历仅仅是非法律专业的中专,但他硬是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了法律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并在2002年通过了首届国家司法考试。孔庆波就是这样,凭着其对法官这一崇高职业的信仰,通过自己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从一个法律门外汉成为了办案能手和业务骨干。

  当一名品格高尚、公平正直的法官,一直是孔庆波的人生追求。面对人情与法律的冲突,他常常警戒自己的一句话就是:“当一名法官,办理的每一件案件一定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审理一起财产赠与纠纷案件时,他多次退回当事人送来的万元现金,给当事人相当大的触动,当事人表示:“有这样廉洁的法官,无论案子输赢都心服口服。”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孔庆波同志拒当事人的财物折价近十余万元,拒当事人的宴请近五十余次。

  为了真心热爱的事业,为了保障更多群众的合法权益,孔庆波主动放弃节假日,双休日阅卷写文书、查资料写文章已是常事。同事们都说他是真正做到了“早出晚归”。西湖法院负责人也表示,孔庆波扎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已经深深影响了其身边的同事,带动了该院一批法官,如今“比学赶超”已在全院上下蔚然成风。
来源:南昌市西湖法院网
责任编辑: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