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湖法院网讯 近年来,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围绕便民利民创新各项工作机制,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新举措,不断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努力化解各类矛盾,让老百姓冤情有地方诉,意见有地方提,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立案阶段,该院在一楼设立诉讼指导处,开辟绿色通道,方便当事人立案。针对有些群众对法院立案程序、要求不太熟悉,该院实行立案指导与受案一条龙服务,在立案庭设立诉讼指导处,专门负责法律咨询与立案指导,向当事人发放《起诉指南》、《诉讼风险提醒书》等诉前告知材料,在电子触摸屏公布《民事诉状》、《答辩状》、《授权委托书》等文书样式,并在立案时一并送达《举证通知书》等相关诉讼文书,让当事人一次性办好立案事宜,真正“少跑腿、少费时”。同时开辟军人军属、未成年人、老年人立案绿色通道,实行优先立案,快速立案。
诉讼中实行三调联动,力争以和谐方式结案。在诉讼过程中对于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及时委托当事人所在地或单位的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对于一般的民事纠纷适时选聘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调解或直接聘任有经验的人民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并实行全程调解。对于矛盾纠纷较为复杂的,适时启动三调联动,邀请双方亲属、所在单位、社区及西湖区矛盾调处组织参与调解。
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简化救助申请程序,放宽申请条件,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减、免、缓交诉讼费,确保没有一名当事人因经济困难而得不到法律的救助;为经济困难的申请执行人提供执行救助金,在确保执行救助基金顺利运转的同时,扩大救助金的发放范围,尽可能多的帮助经济困难的申请执行人渡过难关;为经济困难未委托辩护人的未成年被告人指定辩护律师,切实维护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去年以来该院共实施司法救助案件150余件,救助金额44万余元。
组建司法调解流动车,将司法服务向社区延伸。司法流动车每天深入社区开展法律咨询,就地立案、就地调解、就地开庭。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发放联系卡等方式接受当事人的诉讼预约,就近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司法服务,并指导人民调解工作,随时与街办司法所、派出所相互沟通,整合各种调解资源,形成覆盖全区的司法服务网,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即可解决一些争议不大的矛盾纠纷。去年12月,该院司法调解流动车开进辖区系马桩街办,正遇上系马桩派出所、司法所正在调解一起邻里纠纷,原来南昌市西湖区花园巷住户李某一家,从1996年开始一直对邻居张某老两口打、骂不断,街道综治办与公安派出所经常上门调解,李某一家变本加厉,谩骂、骚扰及殴打不断。巡回法庭法官了解情况后,耐心帮助他们分析双方是非对错,指出李某一家无故殴打他人是违法的,邻里之间遇有矛盾纠纷最好通过有关部门调解解决,要相信法律,寻求法律帮助,而不能诉诸武力,否则对双方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经过巡回法庭法官、派出所民警及社区调解人员的共同努力,这起历时12年的邻里纠纷最终得以化解。调解结束后,张某的母亲吴老太激动地拉着法官的手久久不愿离去,连声谢谢法官帮她们解决了多年的矛盾。同时流动车每月轮流与各街办联合举行一次大型法律咨询活动,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
实行大接访,倾听民众心声。公布院长信箱及网上举报信箱,畅通民意网上表达渠道。针对互联网快速、便捷的特征,该院将院长接访延伸至网络,实行网上接访,开通院长信箱及网上举报信箱,每天上班院长和纪检组长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信箱,了解群众的来信来访情况;每天安排一名院领导带领一名中层干部在立案庭接待群众的来访,第一时间接待和办理群众来访;每星期三的上午,立案庭分管信访工作的副庭长定期参加区信访局组织的信访接待活动,现场听取群众的意见,提出初步解决方案;院领导定期带领审判人员深入重点社区进行矛盾纠纷排查,积极做好当事人的教育疏导和法律释明工作,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依法解决纠纷。去年全院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500余人次,办理上级批转件32件。
正是由于民意诉求渠道畅通,今年以来,该院未出现一起新的涉诉上访案件,群众满意率逐年提高,法院工作报告连续两年获人大全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