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札记
环卫车·吉普车·司法调解流动车
作者:范云远  发布时间:2008-12-01 14:39:22 打印 字号: | |
  “您好,这是我们向社区发放的‘三调联动联系卡’,上面印了社区巡回法官的联系方式。如果您遇上什么法律问题,可以拨打这个号码,流动车将在第一时间为您提供法律服务。”

  2008年7月23日,西湖法院“司法调解流动车”开进了建设桥社区。此举进一步实现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与联动,提高了社区巡回法庭的办事效率,极大地方便了辖区群众。我们心里十分清楚,这一新型服务方式的诞生离不开那一辆辆便捷的“司法调解流动车”,离不开法院日臻完备的基础设施。

  前段日子,在与院里退休老干部们座谈“改革开放30年法院巨变”时,他们都对西湖法院如今的办公条件竖起了大拇指。抚今追昔,当年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依旧历历在目,大家不禁感触良多。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法院开庭审判提人犯是法警骑着自行车,牵着人犯走的。每次提人犯时,都有许多群众上前围观,还戏称此为“牵猴子”。我院虽感到这是对人犯人格的不尊重,但迫于当时资金不足的情况,也无法添置囚车。最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院领导只好向西湖区环卫所借来了一辆环卫车提人犯。在大半年的时间内,环卫车停在法院门口成了四周居民眼中的一道“有趣”风景。

  1983年,我院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囚车,是一辆1万多元的北京吉普。在那时,这足以让全院为之兴奋。但这毕竟是全院唯一一辆车,所以除了押送人犯外,大家外出办事还是必须依靠步行或自行车。直到1991年,我院的囚车数量也只是两辆而已。院里硬件设施的不完备直接限制了法院工作的高效率开展。

  伴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在近20年里时间里,西湖法院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从昔日办公房简陋紧缺到今天的十层高楼,从一个字一个字靠手摇打印到现在的数字化、信息化操作,从曾经靠借环卫车来押送人犯到现在“司法调解流动车”把流动法庭搬进了社区……一个个细微的变化都极大地反映出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滋润中的人民法院,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装备建设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全国法院系统人民满意的好法院”、“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少年法庭先进集体”、“全国法院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应用法学研究先进单位”……一项项荣誉也随之而来,使我院外在形象、精神风貌上得到了彻底的提升,这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审判执行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增强了人民法院为民司法、公正司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更彰显了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司法的庄严与神圣。

  翻阅法院在这30年里留下的影像资料,今昔对比,我们强烈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为人民法院工作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更充分体会到了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步伐。

  过去的30年时间已从指间滑过,在今后的30年里,我院全体法官和工作人员会以更加坚定的党性和饱满的热情,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为建设法治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陈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