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山里的一株怒放的花,却注定要长在低洼的湖泊边。母亲说不清什么叫有缘,母亲说自己喜欢上了父亲,那喜欢就叫缘吧。从此,母亲一脚踏上这片土地,踏出了一串串的歌……
母亲出生在旧社会,从小没上过学,然而却经常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教我们怎么做人。从我记事起,30开外的母亲,就是一个坚强的农村妇女。大凡一个家庭,多是靠做母亲的撑过来的。我未出生时,后来听母亲诉说,家里家外要干的农活实在太多。从来不曾听母亲叹息一声。许是特殊的家庭环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秉承了母亲坚忍、耐劳、勇敢的性格,凡事都有主见,母亲那勤劳、扑素、通情达理的性格,令我至今敬佩不已。
母亲却又是慈善的。五六十年代,还没有自然节育的观念,因此顺应天生,孩子便一个接一个的生下来。母亲每次产后总没有喘息的机会,立即就又下到生产队去干活。那时就母亲一个强劳力,父亲常年在外工作,一点微薄的工资还不够自己用,母亲那时还要照顾生重病的奶奶。我的记忆中,家境总是不好。邻家的大伯常会提醒母亲,说这么多孩子以婚成家也总够你愁的。母亲就托人给其中一个弟弟找了一个“媳妇”。儿时,我们对这个妹妹都很呵护。妹妹抱来时天生饥瘦。吃大食堂那会,那时除却精神,物质是极其匮乏。母亲常常把在食堂里分得的一个馒头带回家,她舍不得吃,也不准我们吃,而是全部拿给了小妹妹吃。后来妹妹时常生病,母亲又四处带着她求医。怕孩子今后有什么灾难,母亲说,宁可少要个媳妇,也不能让人家的闺女在我们这个穷家折腾。母亲还是含泪把孩子送还给了人家,尽管我们心里舍不得这个可爱的妹妹,后来妹妹的生父母要拿钱偿还小孩的口债,母亲执意不收。母亲没什么文化,却教育着我和兄弟要善待生命。
母亲为着父亲而生活,但却从来不去沾他的光。八十年代,那时候兴吃“国家粮”,许多家属都吃上了“农转非”,而母亲却依然在老家种田,其实有几次她都把指标让给了别人。母亲无怨无悔,以至一晃过了十多年,在农村的子女也早已超出了农转非的政策规定。母亲不让我们去影响父亲的工作。后来我兄弟八个都靠自己的努力在各个领域都干出了不小的成绩,母亲为我们骄傲。而对于困难的人求助,不认识的,母亲就是米缸将已告罄也会把仅剩的一点米给他人。母亲为人厚爱,村里人有什么事找她帮忙,她是从不摇头的,每当我家做了什么吃的,她总忘不了让我和弟弟们给左邻右舍端去一些。这些情景,让我很受益处。母亲的向善之举深深地影响着我。在以后的部队工作中,几十年来,我一直兢兢业业,乐于奉献,许多人在我的帮助下成了有用之才。
斗转星移,人世变迁,转眼我也由部队转业回到了地方工作。今年我回锦江边那个曾养育过我的村庄探亲。我看见母亲过去虚弱的身体也变得硬朗了,那由于早年生产过多又常年提大桶小桶的衣物去河边浣洗,由于站立过多,致使双腿静脉曲张,加上长期料理家务,时常令她腰酸背痛,现在也好多了。母亲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在送来家乡特产的乡亲间忙碌不停……
我看见,这里已是旧貌换新颜。几番风雨,锦江边也已是高楼林立,大桥飞架。而不变的依然是锦江水的清亮和明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爱就如这延绵不尽的锦河一直流淌、延续,会伴我一生一世……